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5/6/22 20:20:37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2015年2月5日通过)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上的大政方针和总体部署,自加压力,负重前行,通过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力促进就业,有效调控市场物价,着力改善民生等综合措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态势。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出台新举措,强化政策协同,注重精准发力,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多项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1亿元,增长1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6.6亿元,增长27.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97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1元,增长9.5%。积极应对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因素影响,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9亿元,增长25%。物价稳控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2.8%。
  (二)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以改革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取消调整下放合并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29项,行政审批事项由342项减至130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工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涉企收费清单。推进项目并联审批,项目审批时限缩短到44个工作日。深入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精简前置审批事项。全年新登记各类企业6222户,增长76%。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民营企业户数达18492户,提前完成民营经济倍增计划任务。在社会保障服务类等11个领域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成52.5万农业人口转户,全市城镇人口比率达72.3%。
  (三)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作为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37.8亿元、560.7亿元、478.6亿元,分别增长5.4%、16.7%、9.7%,三次产业比为3.5:52.1:44.4。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继续呈现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的态势。实现工业增加值476.9亿元,增长17.3%。规模以上轻工业占比为22.3%,较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园区支撑作用明显。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67.1%,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淘汰铁合金、水泥等落后产能26万吨。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迅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9亿元,增长13.3%。会展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规模以上展会20个,展览面积39.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5%、19.7%。旅游业不断升温,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43.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8亿元,分别增长10.4%、25.9%。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30%。“青洽会”、“城洽会”共签约项目128项,签约金额806亿元。农牧业生产平稳。围绕建设西宁高原都市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作物种植面积183.3万亩,粮食产量23.3万吨、油料产量9.1万吨、蔬菜产量78万吨、肉类产量7.5万吨、奶类产量14.9万吨、禽蛋产量1.1万吨。新建和改造设施温棚3552栋,新建畜棚4000栋、各类规模养殖基地58个,创建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8000亩。
  (四)更加注重项目管理,投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紧盯国家和省上调控的重点领域和投向,强化部门地方协同,共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专项建设资金45.2亿元。同时进一步放大东部城市群建设扶持资金效益,整合资金74.6亿元,全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和园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严格落实重点建设项目ABC分类管理制度。全年实施项目757项,其中216项AB类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累计完成投资548亿元。中心广场北扩、南川河综合治理、海湖新区核心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坚持银行信贷和市场融资两手抓,发布了《西宁市2014-2015年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示范项目指南》,成功发行中期票据25亿元,全年AB类重点项目融资到位资金150亿元。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全年贷款余额达3328.2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的79.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产、三产投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01亿元,增长22.8%,占全市投资的51.1%;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4.2亿元,增长57.5%,占比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首次超越房地产投资规模;民间投资完成682.6亿元,增长27.1%,占全市投资的58%,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实施112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改造燃煤锅炉974蒸吨,查封取缔扬尘污染严重的煤炭经营户215户,淘汰报废黄标车1.65万辆。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责任追究制度,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优良率达72.8%,较上年提高12.25个百分点。推进湟水河(西宁段)污染治理,关闭非法采洗砂场,加快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扩能提标改造,全面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湟水河水质整体趋于好转。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划定的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重点监管。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成三北、天保等重点林业工程造林34.5万亩,“四边”绿化7万亩,南北山绿化工程苗木补植110万株,新增园林绿地194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创森25项核心指标提前一年达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缔关停污染严重、违法经营企业167家,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指标全部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六)坚持民生改善优先,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加大民生改善政策落实力度,全年民生支出20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9%。全面完成6大类38项民生实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创业孵化基地20家,带动就业8059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9500万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9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狠抓民生保障,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为困难群众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3亿元。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行农村幸福院建设,实现市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投资17.7亿元全力助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47790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157户、农村奖励性住房10021户,为住房困难群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9924万元。深入推进医改工作,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全市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9.8%和99.6%。投入18.3亿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城乡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资金,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550元。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投资19.7亿元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等190个项目。成功组建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多措并举加强物价调控力度。狠抓价格监管和农副产品平价销售网点建设,完成30家平价商店建设和35辆农副产品直销车投放工作。继续实行批零差率控制和政府补贴。积极与产地进行产销对接,共调运储备蔬菜、禽蛋和肉类14.3万吨。启动政府平价粮油投放工作,累计投放1381.5万公斤。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43个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86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减少贫困人口5.2万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各类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七)科学规划城乡建设,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以规划为引领,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完成东部城市群西宁都市区战略规划、西宁新区总体规划等编制工作,主城区控规编制总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西宁火车站投入使用,兰新高铁开通运行,西宁正式迈入高铁时代。积极拓展中心城市设施向外辐射,大力完善路网结构,民和路(桥)、贵南路(桥)、果洛路东延段、柴达木路西延段等道路工程顺利完工。投资1.3亿元实施39项畅通交通建设项目。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为1111辆公交车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投放运营电召出租车150辆,对46条城乡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开展拆违打非专项行动。推进毛胜寺、东关、沈家寨等重点片区征地拆迁工作,完成拆迁29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42.7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美丽城镇”建设进展顺利,58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开展治理占道经营、建筑垃圾处置等12个专项整治活动,完成61栋楼体、3座桥梁和湟水河北岸的景观亮化工作,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一是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支撑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转型调整中新动力、新增长点培育亟待加强。二是在市场需求放缓、经营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三是输入性涨价、资源性产品政策性调价等不利因素较多,稳控物价工作任务繁重。四是建设资金瓶颈制约较大,市场化融资渠道不多。五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在解决市民关心的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问题上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和谋划“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的关键之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1.5%(工业增长12.5%),三产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0%以上。
  2015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上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围绕上述预期目标,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兼顾,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发挥各项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性。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许可,清理规范企业投资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及“三证合一”。建成西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公共资源进场交易。稳步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内容。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大城管”体制。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制定新一轮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培育和繁荣市场主体。加快搭建创业园区市级融资平台,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资本,鼓励更多的自然人及社会组织成为市场主体。三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中期规划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加大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力度。积极推进税制改革,继续实施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大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抓好生态领域改革。制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五是深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相关改革。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措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六是深化民生保障领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体系建设和药物招采及配送机制,继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抓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启动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区域教育联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二)着力加强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进一步增强发展稳定性。一是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继续坚持投资拉动增长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把有效带动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劳务收入作为投资拉动的主要着力点,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7亿元。把握资金重点投向,找准地方实际与国家政策结合点,紧跟国家推进“七大工程”建设政策机遇,加快开展项目梳理工作,积极汇报衔接省上相关部门,争取纳入国家重大工程。力争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着力推进双快工程、年产25万吨铝镁合金及型材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以加快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乡体系建设和城市功能布局。充分发挥新区建设对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作用,全面推进多巴新城和“三川”建设步伐,加快西川新城建设准备工作。二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展新型消费模式,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与文化消费的融合。研究出台西宁市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开展西宁市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研究工作,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宽带乡村”等重点工程。加大重点商圈建设力度,抓好新华联、万达广场等综合体建设。引进大润发、红星?美凯龙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入驻,提高商业品质和档次。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畅通农副产品绿色流通渠道。进一步完善海湖新区配套设施,提高居民入住率,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加强城市物流企业、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推广连锁、直供、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落实国家、省上促进餐饮业发展政策措施,抓好餐饮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大众餐饮。三是提升资金筹措能力。全力争取国家、省上专项资金,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直接投入等多种手段,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效应。不断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力争全市重点项目融资达15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市级一、二、三产业融资平台扩大效应,以政府各注入1亿元资本金,支持新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在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示范项目,以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强化产业链招商,推进以企招商,拓宽招商引资合作信息渠道,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0亿元以上。继续做好国外优惠贷款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着力推进利用世行贷款西宁城市交通、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进程。
  (三)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协同性。一是提升一产,全力推进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00家。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露地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建设,有效提高供给率和冬春季自给率;新建和提升改造设施温棚2500栋、农区畜棚4000栋,建设45个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二是优化二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举,全力把西宁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中西部地区特色总部基地、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产业项目支撑核心,推动2个千亿元和3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南川工业园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以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5568”工程,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抓好储能电池、轻金属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品等产业科技攻关,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各区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一批优势产业,以规划带动相关企业集聚。三是升级三产,推进13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成“三规合一”工作。利用好三产融资平台资金,以贴息、补助等形式切实扶持好能落地的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城北汽车交易服务中心、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多巴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区等集聚区项目。扎实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精心打造“清凉西宁”旅游避暑品牌,加快实施塔尔寺大景区、丹噶尔古城开发二期等项目,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消费新热点。培育实力展会和会展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西宁市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国家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创建进程,推进北川工业物流园、多巴综合物流园建设,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协调性。一是不断强化城市承载功能。以“创城”为契机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区能源、水利、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改造。严格实施《西宁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网络智能化建设。积极创建“公交都市”,加快畅通交通工程、公交场站和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做好公铁立交湟水路高架、五四西路西延、西塔改线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门源路、曹家寨、东关清真大寺、北山市场等片区开发改造工作,不断完善重点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好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坚持“以市定标”,结合三县各自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三县重点城镇和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着力提升重点城镇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大通塔尔、湟中上新庄美丽城镇和70个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人口向重点城镇转移。强化资本和要素聚集,增强三县发展内生动力。三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力提升三县新型工业化水平。市县合力支持加快发展大通北川工业园、湟中上新庄工业园、湟源大华工业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抓好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城镇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奠定基础。统筹引导市区物流、建材、牲畜屠宰等市场向三县转移,积极促进市县文化旅游、商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连锁融合发展,提升城镇载体服务功能。
  (五)着力推进生态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增强发展持续性。一是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全力推进“创模”工作。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为抓手,促进形成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甘河工业园区环保治理项目实施步伐,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力争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抓好水泥、铁合金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北川河综合治理开发、南北山三期绿化、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力抓好西纳川水库、北山美丽园建设,完成33.39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南北山2.3万亩低效林改造。继续推进城区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小游园建设,城区新增园林绿化6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持续推进“清水入城”工程,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城区湿地资源建设和保护,启动实施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工程。全面开展全国水生态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抓好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三是加快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继续实施扬尘污染严控管理,有效控制城市颗粒物污染,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全面完成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煤锅炉改造,继续做好淘汰报废“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工作,从严控制拆迁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六)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和谐性。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援助及创业扶持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继续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体补贴力度。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规范和促进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40000套。四是加快农村民生建设。积极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80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2000户。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新建农村道路230公里,持续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五是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三期教育布局调整及中小学标准化、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等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健康西宁”建设,加快实施市一医院北川分院、市二医院儿童诊疗中心等项目。加强覆盖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六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围绕创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积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展示馆、西宁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继续重点打造“清凉西宁?国际徒步节”等品牌赛事,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七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7个村易地扶贫搬迁、32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力争减少贫困人口5.1万人。八是切实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加强生产、流通、市场三项建设,保障重要商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发挥好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作用。积极做好政府平价粮油投放和监管工作。加强民生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流通秩序。九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加快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认真排查和消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校园(车)安全等各类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防观念,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和“双拥”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附件: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附件: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14      计划(%   

2013

2014

2015        预期(%

完成值

增速(%

完成值

增速(%

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5

978.5

14.1

1077.14

13.5

10

其中:第一产业

5

36.1

5.1

37.75

5.4

5

第二产业

15

514.5

18

560.73

16.7

11.5

工业

16

440.8

18.3

476.85

17.3

12.5

第三产业

11

427.9

9.7

478.66

9.7

9

二、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5

925.4

32.1

1176.61

27.1

17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65.07

15

412.86

13.3

12

四、居民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

19444

10.3

21290.6

9.5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5

9004

15.4

10097.4

12.1

12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8

3.8

 

2.8

 

省定目标以内

六、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3.15

 

3.17

 

2.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以内

3.04

 

2.98

 

3以内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

35

40

 

41.99

 

35

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5

67.1

22.5

83.88

25

10

八、旅游总收入(亿元)

23

100.8

34

126.83

25.9

22

九、人口自然增长率(‰)

8

 

 

7.73

 

8以内

十、节能减排

省定目标以内

省定目标 以内

 

省定目标

以内

 

省定目标以内

十一、空气质量优良率(%

65以上

60.55

 

72.8

 

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