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4/3/20 20:12:37    



                  ——2014年1月4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f28365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提请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全市上下围绕建设“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在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积极求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快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控,稳增长和控物价实现双赢。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确保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8.5亿元,增长14.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1亿元,增长22.5%;农民人均纯收入900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444元,分别增长15.4%、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4%,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平抑物价“组合拳”显成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全年累计涨幅3.8%。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三次产业完成增加值36.1亿元、514.5亿元、427.9亿元,分别增长5.1%、18%、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7:52.6:43.7。工业在转型中实现较快增长,呈现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的良好态势,实现工业增加值440.8亿元,增长18.3%;完成工业投资385.4亿元,增长2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户。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17.4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减排指标均可完成省下达目标。服务业在转型中呈现新亮点。旅游业加快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100.8亿元,增长34%;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迅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亿元,增长15%。农业在转型中提质增效。农作物播种面积183万亩,蔬菜、肉类、奶类、禽蛋产量分别达76万吨、7.1万吨、14.2万吨、0.86万吨。建成冬暖式温室2615栋、旧棚改造3000栋、畜棚4000栋、畜禽养殖基地58个,在四川德阳市建设西宁蔬菜专供基地5000亩。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投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坚持不懈狠抓重点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到国家和省上各类专项建设资金41.3亿元,增长33.3%。热电联产等项目获国家批准,城市交通和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分别完成贷款协定签订、预评估工作。全年实施建设项目654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9项,重点项目融资额达135亿元。机场高速(西宁段)沿线、火车站站场及周边改造、中心广场北扩等项目拆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完成拆迁面积560.4万平方米,自去年以来累计拆迁面积超过前十年总和。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完成925.4亿元,增长32.1%。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一产投资快速增长,三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稳步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46.4亿元,增长91.1%;民间投资完成537.2亿元,增长19.4%。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承载功能不断提升。“五城联创”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30.6%,人均公共绿地10.6平方米,城市整体形象明显提升。火车站综合改造、水井巷商务区、万达广场、果洛路东延段、贵南路(桥)、柴达木路西延段等项目加快建设。治污取得新进展,“清水入城”工程快速推进,再生水利用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改造供、排水管网92公里。全力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建立区县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建筑工地扬尘、工业废气等专项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改造燃煤锅炉534蒸吨,淘汰黄标车4500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0.55%。
  (五)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持续增强。与民生直接相关的财政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4%。全面完成了10大类5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培训工程扎实推进,支持园区和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优惠政策发挥积极作用,城镇新增就业3148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次,较上年分别增加3486人、2.3万人次,各区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8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学前教育等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市一医院综合楼、三医院儿童诊疗中心项目进展顺利,路口渠化、人行天桥、停车场等“畅通交通”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市民出行条件不断改善。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5757套,完成农村奖励性住房11000户、危房改造6865户;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4.85亿元,在62个村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完成了15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和10个村“三集中”项目,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1万人。
  (六)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和调整了26项行政审批项目。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新培育各类市场主体20962户,增长24.3%。全面实施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财政直接支付比例达95%以上。启动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5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覆盖率、零差率均保持在100%。深化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和招生改革,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全市实现农民转户29.3万人,城镇化率达68.2%。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青洽会”、“城洽会”签订协议资金达508.8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2亿元。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舞蹈节暨“荷花奖”古典舞大赛、第三届FIRST青年电影展、首届国际徒步节、首届“昆仑玉(珠宝)博览会”等活动,夏都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一是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支撑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转型调整中新动力、新增长点培育亟待加强。二是在市场需求放缓、经营成本上升等多重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三是输入性涨价、资源性产品政策性调价等不利因素较多,稳控物价工作任务繁重。四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在解决市民关心的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问题上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5%(工业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6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要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兼顾,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和动力。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年”的部署,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环节,激发市场活力。一是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合理配置市、区(县)事权和财权。深化城东区城市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职能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试编财政三年滚动规划,抓好“营改增”试点。在环卫、绿化、教育、就业培训等领域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健全教育、医疗、社保等户改配套措施,提前完成“十二五”期间50万人转户任务。出台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方案,修订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鼓励类投资指导目录,细化政策支持措施。三是统筹推进民生领域改革。推进居民社保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组建若干个“医疗服务联合体”。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立西宁广播电视台和广播电视监测中心、产业中心,推行制播分离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步伐。四是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继续抓好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建成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继续提升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提质增效升级。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举。全力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落实“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以投资推动产业发展,加快2个千亿元和3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完成工业投资460亿元以上。以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建设5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研究中心,加快构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工和高原动植物精深加工等循环产业链,推进生物制药、藏毯绒纺、食品饮料等轻工业加快发展。以规划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二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鼓励发展物流仓储、信息咨询、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建立西宁游客集散中心,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在县城和重点旅游交通沿线集中打造“美丽城镇”,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23%。落实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方案,以区县、园区为重点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不同定位的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朝阳高端生活资料物流园、北川工业物流园和多巴综合物流园。三是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大力推进高原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川德阳蔬菜专供基地、脱水蔬菜产业示范项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新建冬暖式温室2500栋,改造提升旧棚1000栋;新建畜棚4000栋、畜禽养殖基地45个,保障全市“菜篮子”供应。
  (三)努力释放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着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充分发掘消费潜力,努力拓展外需,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一是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在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农村民生、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社会事业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实施757项建设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配合省上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南绕城公路、西塔高速路改线等项目,力争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试验段和“双快系统”工程,加快实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扩、机场高速(西宁段)沿线综合.整治、北川河治理等项目。同时,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引进大型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家政等服务消费,重点培育一批限额以上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4G网络建设试点,夯实信息消费基础。三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战略,利用青洽会、城洽会等节会延伸开放功能,扩大藏毯、特色绒纺、民族服饰、高原农畜产品出口,申报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战略观、人本观、山水观、文脉观、法治观”的要求,加强总体规划、统筹谋划,出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进一步增强西宁作为青藏高原门户枢纽和中心城市的支撑力和影响力。一是同步推进新区扩容提质和老城区功能完善。加快多巴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昆仑大道、柴达木路、五四西路等城市主干道向西延伸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新区骨架。完善提升“五大片区”功能,中心广场片区建设集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展览馆和广场绿地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中心,新宁广场片区加快形成现代商贸休闲新区域,与站改工程同步推进建国路片区建设,继续完善海湖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北山片区建成以机场高速北侧为主的永久性绿色生态景观长廊。加快推进“三川”建设步伐,北川片区抓好生态水城建设,南川片区加快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西川片区推进新城基础设施、项目招商工作。二是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编制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城市绿化、供水、地下综合管廊、排水(雨水)等规划,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0亿元。“以市定标”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扶持发展大通城关、东峡,湟中上新庄、甘河滩,湟源大华等基础条件较好、潜力较大的建制镇,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三是积极推进重点片区拆迁和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房建设。力争完成拆迁面积40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240亿元以上,重点做好曹家寨、海湖路批发市场等十个重点片区的征地拆迁和项目落地工作。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47366套,其中,棚户区改造39971套,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10000户、危旧房改造6000户。四是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城市管理工作。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组织开展“十三五”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完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做好市区和县城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抓好“创城”迎检工作,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快“数字城管”建设,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五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园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壮大1-2个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大通县国家成熟型资源城市转型发展。实施三县85个村扶贫整村推进、43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万人。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西宁。一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西宁湟水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区一期、“四边”绿化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4.5万亩。扎实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清水入城”工程,实施北川河、西川河综合治理开发,推进西宁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评估和签约工作,加快治污工程实施步伐,确保国控小峡口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二是全力推进“创模”工作。围绕26项创模指标,全面巩固和提高已达标指标,强力整改未达标指标,争取通过国家环保部创模技术评估。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淘汰铁合金生产能力6.2万吨、水泥20万吨、纺织173万平方米,启动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三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重点抓好城市扬尘、燃煤锅炉、餐饮业油烟、工业废气等治理工作,实现大气环境质量“两年明显见效”目标,达到西部省会城市先进水平。
  (六)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实施以区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建成市创业孵化园,在四区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加强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困难群体技能培训,落实好就业扶持政策,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35万人次。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被征地农民和转户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三是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启动新一轮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组建西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实施城区示范性幼儿园、职业学校、农村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项目,建成特校、十四中迁建等项目。巩固提升医改成果,大力推进分级诊疗、逐级转诊,抓好海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巩固和扩大创卫成果,努力建设健康城市。四是加快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做好旅游演艺剧目创作、“非遗进景区”、文化旅游产业研发等工作,实施南川河全民健身休闲长廊等项目。五是继续实施好“畅通交通”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和智能交通平台建设,为城乡群众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服务。六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城镇社区网格化的服务管理平台、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平台、集中化的政务服务平台等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步伐。全面落实《法治西宁建设纲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平安西宁”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天网工程”。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构建“大安监”格局。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七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的补贴力度,完善农副产品储备调运制度,主要食品类商品继续实行最高限价和批零差率控制,加快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和蔬菜配送中心项目,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各位代表,2014年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为建设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而不懈努力。





















附件: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附件: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13      计划(%   

2012

2013

2014        预期(%

完成值

增速(%

完成值

增速(%

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

851.09

15

978.5

14.1

12.5

  其中:第一产业

5

31.17

5.3

36.1

5.1

5

      第二产业

17

439.52

18.3

514.5

18

15

        工业

18

377.19

19.5

440.8

18.3

16

      第三产业

12

380.4

11.8

427.9

9.7

11

二、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

700.48

32.7

925.4

32.1

25

三、居民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

17633.5

11.3

19444

10.3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4

7801.5

17.6

9004

15.4

15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5以内

2.7

 

3.8

 

省定目标以内

五、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8

2.8

 

3.15

 

3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3.47

 

3.04

 

3以内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

35

37.7

 

40

 

35

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7

54.77

21

67.1

22.5

15

七、旅游总收入(亿元)

22

75.19

33.9

100.8

34

23

八、人口自然增长率(‰)

8

4.91

 

8以内

 

8

九、节能减排

省定目标以内

 

 

省定目标以内

 

省定目标以内

十、空气质量优良率(%

 

 

 

60.55

 

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