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03/3/6 0:00:00    
—2003年2月20日在西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西宁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顾国权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西宁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扎实苦干,积极进取,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2002年国民经济在前两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和增幅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34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3%,第二产业增长14.1%,第三产业增长13.6%。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9.5%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03%。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75%,以蔬菜、花卉、食用菌等为主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35%。粮油总产量33.82万吨,产量有所下降;蔬菜及其他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增加。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牧业产值6.56亿元,增长13.0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8%。全市西繁东育规模达到88.08万头(只),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年落实订单农业25.12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达到7.85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畜牧业、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9元,比上年增加161元。生态环境建设及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加大,17.6万亩的退耕还林(草)任务全面完成,造林合格面积达到22.8万亩。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7.8%。 (三)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 “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发电量、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制品、中藏药、数控机床、明胶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完成工业增加值32.25亿元,增长18.5%。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77亿元。园区工业生产开始起步,经济技术开发区明杏6亿粒软胶囊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0.7亿元。甘河工业区西部锌业3万吨电解锌等7个项目投入生产,实现产值3.8亿元。城南新区雪顿乳业项目进展顺利。市属国有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绝大部分企业已进行重组并启动了生产。 (四)项目意识进一步强化,投资力度继续加大 在国债拉动、财政支持和社会投入增加等积极措施的有力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自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市累计争取国债资金21亿元,国债项目的实施惠及了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公检法、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办成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特别是2002年国债项目进入收尾年,全面完成了国债项目的建设任务,获得了国债资金重点奖励。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有277 项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和交付使用,中心广场、劳动公园、湟中文化广场建成开放;南川河(昆仑桥—入湟水河口处)综合治理工程、胜利路、长江路等城市路网改造工程相继完工;南绕城快速路、湟水河大桥、海湖路北段、互助路、大湟公路、大通八一路桥、湟中通宁路、湟源东南出口道路等建成通车,改造城市供水管网68公里。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格局发生可喜变化,基本实现城市出口道路、过境公路的快速化。“四区一带”正在形成,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三县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房地产开发及旧城改造取得新进展。全年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完成投资18.38亿元,增长1.83%,施工面积3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2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使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年完成危旧房拆迁58万平方米,建成新区4.2平方公里,新区住宅完工20万平方米。饮马街片区改造安置小区、南小街二期住宅小区等已建成投入使用。 (五)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价格水平稳中有升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假日消费对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集中购物、餐饮娱乐消费增长较快,旅游、房地产、通信等新的消费进一步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7亿元,增长10.19%。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47.42万平方米,销售额6.9亿元,增长114.6%,个人购房比例明显增加。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0.7亿元,增长25.65%。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和整顿,价格监管力度加大,保持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 (六)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对外开放取得实效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政府设立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分三批清理取消行政审批项目353项。积极推进公用事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领域进一步开放。成功承办和举办了郁金香节、热气球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西宁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得到全方位展现。全年利用省外资金12.1亿元,新批准"三资"企业20家, 实现进出口总额1.61亿美元。青海牧羊仔商贸有限公司的清真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和5000吨胡萝卜汁生产项目已列入国家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计划。 (七)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 切实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达7.2亿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达到百分之百。全市共有7.3万人次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再就业援助行动全面展开,全年安置下岗职工1.21万人,安置率60%,由政府出资开发近两千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失业及下岗职工转岗转业培训1.61万人(次), 农村劳务输出18.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7%。 (八)科技教育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科技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完成科技项目25项,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0项。科技兴农富民等“十五”科教兴市十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资源结构趋于优化。在国债资金的有力拉动下,到目前,教育投入近2亿元,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改造和新增中小学教学用房10万平方米,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取得显著成效。“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新的进展,现代远程教育开始起步,社会力量办学稳步发展。 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社区建设力度加大,创建了20个示范社区,实施“星光计划”项目63个。 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总人口202.46万人, 自然增长率7.34‰。 总体看,2002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广,全面实现小康任务仍很艰巨。二是资金筹措困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增加。三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特色经济规模小、层次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四是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突出,新增就业压力大。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尚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2003年的各项工作,对保持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继续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扩市提位、科教兴市、工业强市、服务业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健全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西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82亿元,市属50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2003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坚决破除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以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促进发展,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着力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富有西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协调推进。 三、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根据国家投资和西部开发的重点,结合我市实际,集中力量积极做好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工作。围绕交通道路、城乡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社会教育、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前期项目工作责任制,提高前期项目工作质量,加强前期项目实施力度。做好后续项目的筛选、论证工作,抓紧充实项目储备,形成滚动发展的项目工作格局。 持之以恒地做好国债项目和资金争取工作。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合同制和招投标制,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以积极扎实的项目工作争取国家的支持,增加国债项目投资和西部开发资金的投入。继续实施贴息贷款政策,重点向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生态环境、城市危旧房改造、社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项目倾斜。按照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面向社会推介一批效益好、回报率高的产业化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争取外商、省外客商、银行贷款及社会其它投资等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2亿元,其中市属50亿元。 交通道路。加强城市路网工程建设,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好七一路西延长段、共和路立交、海湖路北段二期等工程。积极做好建前准备,力争建设同仁路高架桥、祁连路朝阳立交等城市路网二期工程。切实抓好县际和县乡道路建设,力争开工拦隆口—小峡等道路工程。配合省上继续抓好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周边城镇的高等级公路网项目建设,加快西塔高速、西宁至大通、宁湟一级路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开工建设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 水利设施。加快盘道水库和南北山绿化提灌项目建设进度。抓好湟水河报社桥至新宁桥段、南川河六一桥至昆仑桥段河道治理及北川渠、云谷川、湟海等灌区改造工程建设。抓紧盘道水库灌区和湟水河建国桥—湟中桥段治理工程前期工作进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继续搞好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示范和集雨利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6公里的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抓好湟水河东段人工湖、第二污水处理厂、尹家沟垃圾处理场、县城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第七水源。加快西宁地区“煤改气”进程,力争在上半年完成1500吨燃煤锅炉改造,下半年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基本完成西宁地区锅炉煤改气任务。继续加大为民办实事、街景整治、四区小城建建设力度。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南北山绿化、塔尔寺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天然林保护和5条冲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各区县要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种苗生产项目。2003年全市造林合格面积18.7万亩,退耕还林(草)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 继续加强“两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建成管委会大厦,完成上下十里铺农民新村搬迁,开工建设中央商务区二期和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等工程。城南新区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完成核心片区3600亩土地的征用和13公里二期道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河西工业园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力争3年基本完成我市危旧房改造任务。2003年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投资20亿元,施工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危旧房改造70万平方米。加快万通中心、泰和园小区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落实资金、抓紧拆迁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以周家泉片区为重点的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继续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壮大油料、蔬菜、马铃薯、蚕豆、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球根类花卉、食用菌、中藏药材和优质饲草,着重在“品种调优、规模调大、质量调高、产业调新”上下功夫,力争2003年优质农产品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达到38%以上。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狠抓设施农业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水平和抗御灾害能力,力争完成1万栋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任务,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86万亩。 做强做大畜牧业。进一步扩大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规模,加快三县高产奶牛、生猪养殖、牛羊育肥、特种珍稀动物养殖和湟中、湟源县优质羔羊等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进度。加强草业建设和畜疫防治,做好湟中2万亩燕麦基地建设和现有草场开发利用,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2003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重点抓好设施农业及优质马铃薯、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藏药等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2003年力争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70万亩,发展“订单农业”26万亩。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优扶强,继续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向湟中外贸公司等已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倾斜,促其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力争完成湟源丹噶尔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城东畜产品加工交易园区建设。加强农畜产品信息及各类防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根据省上统一安排,组织实施好农村经济信息网、农药残留与质量检测中心等工程建设。 加快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小城镇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湟中多巴镇、上新庄镇、大通城关镇、湟源城关镇等小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四区三县新村建设步伐,市郊按城市居住区规范高标准进行新村建设,三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新村建设。 (三)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把工业园区建设与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新入驻企业40家,投产12家,新增产值1.8亿元。生物产业园力争新入驻企业35家,投产10家,新增产值2.5亿元。甘河工业区力争新入驻企业7家,投产9家,新增产值3.5亿元。继续加强北川经济带及晶珠中藏药园区和各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上做好铝电联营等重点骨干项目工作,促其尽早投产,带动周边地区工业和中小企业配套发展。2003年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增长18%。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选择基础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和企业率先突破,实施名牌战略,以产品带企业,以企业带产业,使特色优势产业培植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以西部矿业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开发电解铝、电解锌、电解铜、粗铅、铝型材等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积极推进长青、百河等电解铝项目的实施,完成2千吨高纯氧化锌项目的建设。以晶珠等藏药企业为依托,运用传统和现代制药技术,大力开发配方独特、疗效良好的中藏药产品,建成雪隆藏药项目,加快久美藏药GMP迁扩建项目建设。以明胶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扩大软胶囊、硬胶囊、彩胶、沙棘系列等生化制品生产能力,尽早开工建设沙棘提取黄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力争完成雪顿乳业产业化示范工程。以通路等企业为依托,着力发展复合墙体材料、铝塑复合管等新型建筑材料产品,加快5000吨纳米改性水性涂料项目建设,力争完成5万吨铝塑复合管材生产线和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项目建设。以青海铬盐等企业为依托,加快盐湖资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步伐,抓好白云化工氯酸钠生产线等项目建设。2003年力争电解铝、粗铅、藏药、明胶、乳制品、水泥等特色产品产量有较快增长,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市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继续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完成800吨彩胶、万吨铬盐清洁新工艺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任务,尽快投产形成生产能力。积极做好建前准备工作,确保青百数码网络电子交易系统、三普药业芪风颗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加快人长久沙棘保护及系列产品开发、君度新生制品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加大申报力度,力争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计划。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大技改投入力度,重点抓紧白唇鹿牛绒针织内衣生产线、西部矿业4万吨粗铅冶炼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力争尽早投产达产,发挥效益。 (四)加快实施“服务业活市”战略,提高服务业水平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旅游。全力打造“中国夏都——西宁”旅游品牌,做好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塔尔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建设,创建品牌旅游景点,抓好塔尔寺广场、日月山、察汗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力争接待国内游客 260万人(次),旅游收入6.3亿元;海外游客2.2万人(次),创汇280万美元。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居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便利、适用、投资少、就业安置效果显著的社区生活服务、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行业。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启动西宁市社区服务示范工程,在全市128个社区分年度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以点带面,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物流配送,大力加强与社区配套的小型便民连锁超市建设,支持大型连锁经营、批发代理企业利用现有设施,建设和改造物流配送中心,完善配送网络,逐步由为企业内部商品配送服务转向为全社会服务。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类消费欺诈行为,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整顿教育、医疗、住房等价格秩序,改善投资和消费环境,努力扩大城乡消费需求。200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9.8亿元。 (五)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把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从根本上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推进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有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经营改革。继续抓好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做好资本运营工作,积极引导企业二次改制,不断完善和深化企业改革。继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力争个体与私营企业产值分别增长25%和35%,乡镇企业总收入增长15%。 进一步扩大开放,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继续组织和承办好“郁金香节”、“青洽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做好跟踪服务,招商引资项目要注意前期工作深度,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成功率和资金到位率,2003年引进资金18.8亿元。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2003年合同利用外资9500万美元。做好青海通路5万吨铝塑复合管材生产线等项目申请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有关工作。不断扩大出口规模,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2003年地区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增长11.8%。 (六)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扩大社会就业 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力度,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把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纳入社区社会化管理的离退休人员达到70%。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农村医疗改革试点工作。 千方百计扩大和促进就业。认真落实全国和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2003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85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万人。大力开展“创建百家社区就业示范基地,培养千名社区就业带头人”活动,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对“4050”人员实行特殊的就业援助。积极推进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逐步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常规制度。切实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继续组织好再就业培训计划。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整顿非法职业介绍,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的用工行为。 (七)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和劳务输出等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6元。继续加快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周期短、见效快、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3年解决4万人、6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完成乡村道路等级化改造1200公里。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做好以工代赈和异地开发扶贫工作,解决2.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在确保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根据国家统一安排,落实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增资的有关政策。安排好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确保低收入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美化、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2003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0.7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96元。 (八)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步伐,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计划新安排科技项目15项。围绕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特色生态农业、生态保护与恢复等领域的发展需求,继续组织好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抓好薄弱学校软、硬件建设,加快新建学校步伐,逐步解决大班、大校问题。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完成西宁五中等8所高中国债扩招项目。继续改善教学条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新建海湖路中学,加快西宁市中小学危房改造。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抓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成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青海西宁外国语私立学校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卫生、体育、民政、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强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少儿图书馆前期工作进度,做好西宁电视台南山电视发射台迁址重建工作,改造聋哑学校、儿童福利院,完成西宁市殡仪馆迁建工程。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继续抓好全民健身运动,争取在全国城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003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05万人以内。 各位代表,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团结奋进,扎实苦干,为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