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04/3/19 0:00:00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3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进取,共同努力,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和增幅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83亿元,同比增长13.7%,超计划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 19.6%,第三产业增长9.7%。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种植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8%。畜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畜牧业产值增长12.9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7%。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落实“订单农业”4.85万公顷,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3万公顷。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2054元,增长11.68%。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89万公顷。 (二)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工业增加值46.2亿元,增长25.6%,对GDP的贡献率为56.42%,拉动经济增长7.73个百分点。园区经济取得新进展,新投产规模以上企业23户,新增产值10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1亿元,增长18.38%。 (三)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4亿元,增长10%,其中市属完成55.9亿元,增长18.1%。海湖路北段二期、共和路立交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四区小城建等重点项目已建成并交付使用。七一路西延长段、盘道水库枢纽工程、园区基础设施、宁湖、湟水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乡村道路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煤改气”工程继续推进,完成1900蒸吨改造任务。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完成投资21.7亿元,增长18.5%。以周家泉、南小街二期片区改造为重点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四)市场消费稳步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非典”过后,居民消费心理稳定,消费市场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亿元,增长10.2%。接待国内游客274万人(次),海外游客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亿元。商品房销售销售额9.5亿元,增长37.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8 个百分点。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第七水源、第二污水处理厂、尹家沟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公益性项目进行公开法人招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经营开始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市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的“四创”活动全面启动。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塑造“中国夏都”品牌为主题的活动,成功承办了青洽会、环湖自行车赛等活动。外经外贸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35项,引进资金18.5亿元,新批准设立“三资”企业28家,合同利用外资9588万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9亿美元,增长79.9%;其中出口2.4亿美元,增长76.2%。 (六)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两个确保”继续巩固。重点加强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低保扩面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人数1.3万人,失业保险扩面人数9600人,城镇低保人数7.94万人。开展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25元,增长9.02%。生活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人均公共绿地增加0.4平方米,人均水面达到1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26%。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农民人均负担从40.6元下降到23.4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改造乡村道路1405公里,解决了2.6万贫困人口温饱和6.8万人、6.7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 (七)科教兴市继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教兴市”战略稳步推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加大。虎台中学等8所高中扩招项目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海湖中学、城南新区学校建设进展顺利;40所校园网建设顺利完成。 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创剧目《湟水情》首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疗装备水平有所提高。积极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体育馆改扩建工程基本建成。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实施了30个社区示范建设,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项目正式启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总人口204.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5‰。 在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仍将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由于我市地方财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随着我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二是由于电力紧张将对工业生产及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04年是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95亿元以上,市属62亿元以上;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培育特色经济,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工业化进程,夯实我市加快发展的基础;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我市科技、教育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市加快发展;继续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就业,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增加城乡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三、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种养结构,扩大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作物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2004年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70%。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努力在畜种改良、规模养殖、畜病防治、饲草商品化方面实现新突破,使畜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200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5%,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20元。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快日光节能温室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2004年新增1万栋日光节能温室,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扶持力度,带动基地和分散农户实现滚动式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继续抓好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农村“六小”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解决5.9万人、3.6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力争年内完成9个乡的通乡油路建设计划任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工作,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004年解决4.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继续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把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工作为重点,不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2004年全地区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5%。 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吸引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把工业园区建设与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工业发展新格局。200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区、生物产业园力争新入驻企业88家,投产28家。北川经济带要加快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尽快建成重要的有色金属及其制品生产基地。 继续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扶持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中藏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以西部矿业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开发电解锌、电解铜、粗铅、铝型材等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以晶珠藏药、青海制药等企业为依托,继续加快中藏药企业的GMP达标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以明胶、康普德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扩大软、硬胶囊、沙棘系列等生化制品生产能力。以通路、金溢等企业为依托,着力发展复合墙体材料、铝塑复合管等新型建材产品。以中青棉纺、雪舟三绒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纺织业。 多种方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科技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等技术高、效益好、成本低、污染少、就业广的中小企业。 (三)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 紧紧围绕国家投资和西部开发的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工业、教育、卫生和社区服务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工作,为更多争取国家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奠定基础。同时,针对西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筛选、策划、论证一批大项目,充实长远项目储备,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西宁的开发建设提供项目支撑。 继续做好国债资金的争取工作。针对国债资金使用的重点和方向,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发挥国债项目的投资效应。 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合同制等完善项目建设和管理。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协调管理力度,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对国家和省投资项目的稽察,确保投资效益和建设质量。 交通道路。配合省上有关部门做好宁大高速路、宁互一级公路的建设工作;加快建设南北过境公路,4月份开工建设南川东路改扩建工程,做好东西过境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实施好沈家寨桥、六一桥等工程,力争年内建成通车。上半年开工建设县际和县乡道路,确保民湟公路西宁段按期开工。 城市基础设施。3-4月陆续开工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第七水源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尹家沟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开发区、城南新区道路及排水工程的实施进度,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南新区新增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加快城市气化工程建设步伐,4月底陆续开工建设“煤改气”工程,确保国庆节前改造燃煤锅炉1200蒸吨,基本完成西宁地区锅炉“煤改气”任务。 房地产开发。2004年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施工面积380万平方米。续建项目3月份全面复工,尽早开工建设水井巷商务区、交通巷片区改造,完成周家泉、南小街、饮马街等危旧房改造年内计划任务。 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盘道水库建设进度,努力争取水库配套工程立项及实施。继续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启动宁湖景区建设。继续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重点灌区渠道维修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南北两山二期绿化等工程建设,开工治理6条灾害沟道,完成8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2004年全市造林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 以扩大就业、刺激消费为重点,积极发展以商贸流通、餐饮、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经营方式,提高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扩大消费的作用。加快发展信息、金融、法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城市的载体和服务功能。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建立以西宁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的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塔尔寺、日月山等旅游景点。力争200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亿元。 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体系,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建立健全个人消费信贷制度,扩大城乡居民买房、教育、购车及大宗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规模。进一步清理和整顿抑制消费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研究出台有关鼓励和引导消费的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扩大农村消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类消费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调整国有经济产权结构,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和资产重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2004年个体和私营企业产值分别增长25% 和35%。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政府项目法人招标制,积极推进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有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经营改革。启动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有效实现政府资金在规模、投资、工期、质量、效益方面的控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已取消和下放的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加强后续监管的具体措施,搞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衔接,提高审批效率。继续完善“一厅三中心”制度,建立企业投诉中心,在四区各建立一个集社保、就业登记、户籍办理、民政服务为一体的为民服务大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以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城市规模为目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推进投资、消费、人才引进、户籍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在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扩大城市人口规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和探索城市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机制。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力以赴举办和承办好“郁金香节”、青洽会、环湖自行车赛等活动,全方位展现西宁对外开放新形象。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企业招商、产品招商与行业招商、技术招商、资源招商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扩大基础设施、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和资产重组。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合同履约率。进一步做好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争取工作,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利用外国贷款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力争2004年全市引进省外资金18亿元人民币,合同利用外资1.05亿美元。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进一步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赋予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扩大民营企业出口。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重要原材料的进口。2004年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 (六)深入推进“四创”活动,切实改善城市面貌 围绕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动员、全市联动,深入推进“四创”活动,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整治,使城市面貌实现新的突破,城市环境卫生有更大改善,园林绿化有更大进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今年要突出抓好 “创优”工作,强化目标任务动态监控,以有序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年内实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创绿”、“创卫”、“创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成塔尔寺广场,完成日月山、省博物馆、南山公园等6处旅游区(点)的A级等级评定。打好“蓝天、碧水、宁静、洁净、绿化”等五大绿色环保攻坚战役,抓紧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建设。力争2004年建城区绿化覆盖率新增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新增1平方米,完成饮马街等20条小街小巷改造和40%旱厕改水厕任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市区优良天气率达到70%。 (七)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完善“三条保障线”。 强化养老、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力度,将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经济效益好、劳动关系稳定的个体和私营企业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继续扩大低保覆盖面,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解决好特困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 继续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积极扶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以及各类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帮助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4050”人员就业。2004年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和企业技术进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新安排科技项目20项。继续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大力推进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合理扩大和配置教育资源。扎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加快西宁地区普及高中教育进程,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8月底完成西宁二十二中等6所高中国债扩招项目。加快中小学危旧房改造步伐。建成海湖中学、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和城南新区学校,力争三年新建5所中学。继续抓好薄弱学校转化,年内改造2-3所薄弱学校。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力争建设15-20所学校校园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民政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建立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完成区县疾控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改革。高度关注和切实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搞好农村救灾救济工作。加强服务,努力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加科技强警投入,继续做好广播电视、人防、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 (九)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西宁工作会议提出的“六个更加,一个努力”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到2010年全市经济发展保持12%的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以上,恩格尔系数达到35%,城镇人口年机械增长5万人左右,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总目标。 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同时,抓好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组织编制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社会事业以及战略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专项规划,用规划指导、规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健全规划咨询机制。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规划咨询委员会,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对“十一五”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的意见,不断增强规划的民主参与度,提高规划水平,努力绘制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蓝图。             f28365主办 青海省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备案号:青ICP备 E_mail:webmaster@qhei.gov.cn qic@qhei.gov.cn 电话:(0971)-6304393, 63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