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
|
|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05/3/17 0:00:00 |
|
|
|
|
|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实现 “十五”计划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74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0%,第二产业增长21.1%,第三产业增长9.5%。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村种养结构调整不断推进,蚕豆、油料、马铃薯、花卉等优势农作物播种面积比2003年增加2.5个百分点。“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建设不断加快,全年草食牲畜贩运、出栏200万头(只)。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设施农业,共落实订单农业5.7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生产面积98.5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613公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西山乡公路、寺寨乡公路、海子沟乡公路等7条通乡油路基本完工。 ——工业发展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工业发展继续呈现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的良好势头。全年地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2.88亿元,同比增长26.37%,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9.0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75个百分点。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14亿元,增长67.55%。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铝锭增长53.9%、锌锭增长14.6%、乳制品增长2.9倍、轻革增长46.6%。园区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区、生物产业园已入驻工业企业140家,投产82家。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总量规模继续扩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98.54亿元,同比增长15.36%;市属完成投资68.42亿元,增长22.43%。南北过境线、盘道水库枢纽工程、湟水河新宁桥至海湖桥段治理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宁湖水工工程全部完成,景观工程已开工建设;塔尔寺广场建成投入使用;七一路西延长段、沈家寨桥、六一桥建成通车。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完成投资26亿元,增长19.8%。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消费需求稳步上升,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形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2亿元,增长12.64%。旅游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4.35万人(次),增长21.38%,实现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增长73.14%。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成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3亿元,增长19.5%。物件总水平保持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6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尹家沟垃圾处理场、第七水厂一期供水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首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召开了全市城区工作会议,对城区下放了36项权限。财政体制改革继续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民人均减负28.97元。以湟中县为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四创”活动工作扎实有效,实现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45项,到位资金18.6亿元;新批外资企业24户,合同利用外资1.16亿美元。申请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有了较大突破,5万吨铝塑复合管生产线和5000吨胡萝卜浓缩汁生产线等申请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已落实,正在抓紧建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08亿美元,增长75.46%;其中出口4.02亿美元,增长68.1%。 ——社会保障力度继续加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共安置城镇各类下岗失业人员2.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4%。建立了90个社区就业服务中心。 “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得到巩固,调整了养老金和低保金发放标准,城镇低保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成基本养老保险扩面9960人、失业保险扩面8050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6.31元,增长8.57%。农民人均纯收入2321.12元,增长13 %。农村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果。全年落实整村推进扶贫资金1881万元,组织实施了26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解决了3.08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科技、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继续加强。全年共完成科技项目32项,温室新优品种蔬菜种植技术示范等8个科技富民计划项目相继通过验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西宁三中等6所高中扩招项目进展顺利,21所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工程正在建设;新建学校中城南新区学校已完工投入使用,青藏铁路花园学校中学部教学楼已完工,光明学校、南川西路中学正抓紧建设。 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西宁市疾控中心和区、县疾控中心改扩建项目建成交付使用。体育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西宁体育馆维修改造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举办了第四届农民运动会等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总人口206.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75‰。 在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不断建成交付使用,后续建设项目匮乏特别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大项目储备与开工不足,对保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二是电力、运输紧张等瓶颈制约因素对全市工业生产及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繁重,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05年是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全委会精神,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经济总量提前五年翻番,高起点、高标准进入“十一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按照市委确定的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消除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投资和项目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力度,切实抓好资金筹措、前期工作、项目建设与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市属投资确保完成75亿元。 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的持续增长。从审批立项、资金落实、组织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重点建设项目的工作力度,促进建设项目按时保质或超额完成工程量。确保年内南北过境公路、民湟公路、海山桥(路)、道路大修整治及20条小街小巷道路、路灯改造、尹家沟垃圾处理场、大通、湟源两县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拆除市区内公共旱厕,新建水厕30座。尽快开工建设果洛路、建国南路和享堂路。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甘河滩镇、多巴镇供水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基础设施、城南新区道路及排水、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积极配合省上做好兰青铁路二线的规划选址、征地拆迁等工作。继续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在确保续建项目按时竣工的同时,开工建设世通名城住宅小区、城东区危旧房改造、香格里拉城市花园等新建项目。2005年力争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投资30亿元。 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抓好政府信用平台建设,筛选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强与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协助金融部门做好项目评估、审贷等工作,帮助项目建设单位尽快落实贷款资金。统筹安排市级财政建设资金,发挥好政府财政性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及资金放大功能,集中财力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二是积极适应国债投向的转变,继续在农村“六小”工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城市社区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国债资金争取工作。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准入限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参与投资经营,加大宣传力度,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不断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充实长远项目储备。按照“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超前组织、筛选、谋划、论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搞好项目库建设与动态管理,并列入到相关的“十一五”规划中,为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资金支持奠定基础。前期项目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确保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市场导向相符合、相适应。 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进一步健全工程进度月报、通报和建设项目例会制,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联系督导制度,抓好工程建设“四制”的落实,做好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以国债和专项资金为重点,加强重点部门和地区的项目稽察、检查和审计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和国债资金的安全规范使用。 (二)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工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快产业升级,不断促进全市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2005年西宁地区工业增加值完成72亿元,增长25%。 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就业吸纳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好各个园区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的主导产业,建设好科技孵化器和创业辅导机制。认真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切实做好宣传、服务工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规模,做好精品项目、优势项目的推荐工作,确保“引得进、留得住”,争取在引进大企业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积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快西部矿业5万吨粗铅、5万吨电解锌、8万吨硫酸生产线、昂大公司10万扇防盗门及PE管材生产线、华鼎实业特种数控重型机床产业化项目、天露10万吨液态奶等续建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力争年内开工建设30万吨复合肥、15万吨铝型材加工、10万吨铬铁等项目。继续抓好电源建设,积极协助省上做好华电2X30万kW火电机组和乐家湾、沈家寨110KV、景阳、湟源330KV等电网工程建设。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调度和管理,切实做好与铁路、电力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工作,合理安排运输次序,加强电力调度,优先保证重点物资、重点产品和利税大户的运输、电力需求,确保全市工业生产平稳运行。 (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继续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工作重点,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围绕油料、蔬菜、马铃薯、蚕豆、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苗木、饲草等特色优势农作物,进一步抓好三大种植带、六大基地建设,切实搞好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继续加强规模养殖、畜群改良、畜病防疫、饲草种植、科技综合服务和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不断抓好“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建设,2005年力争全市草食牲畜贩运、出栏突破25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继续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财政资金投入、前期费用支持、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提高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加快推广“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小农业和大市场的对接。2005年力争完成订单农业5.8万公顷。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盘道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和灌区工程前期工作;抓好中岭水库、大哈门水库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积极做好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年内解决4万人、3万头(只)牲畜饮水,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333公顷,完成500公里的乡村道路硬化工作,做好三县农村沼气池及一池三改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推进“阳光工程”建设,强化对农村劳动力实用劳动技能的培训,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就业面。2005年力争培训农民工2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27万人次。 (四)搞好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切实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抓紧三川一水的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城区段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年内完成湟水河新宁桥至海湖桥段整治工程、南川河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湟水河建国桥至湟中桥段整治工程;以第七水厂一期工程和关闭自备水源配套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水资源保护,加快停采地下水工作步伐;继续抓紧城市周边荒山、道路等植树造林工作,做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南北两山二期绿化、南川东路西侧绿化环境整治、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宁湖绿化等工程建设。不断加强西宁周边灾害沟道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平方公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做好城市“煤改气” 工程扫尾工作。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土地市场管理,规范征地程序,加强对项目用地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只占不用或超占、乱占土地现象。注重人口稠密地区和重要水系的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提高“三废”的达标排放率。强化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制度、安全评价制度以及环保设施建设的“三同时”制度。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五)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促进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推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按照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建设精品、形成网络、发展大旅游产业的要求,加大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建设,提高景点建设品位。今年重点抓好沈那遗址和虎台遗址等旅游景点建设。不断加大中国夏都品牌宣传力度,拓宽旅游市场,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商务旅游发展。继续发挥好会展效应,办好青洽会、郁金香节和“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逐步形成体育赛事与旅游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2005年力争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398万人(次),旅游收入17亿元。 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把朝阳地区逐步建成在全省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物流园区。围绕把西宁建设成为全省商贸中心,继续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重点抓好大百有限公司结构调整和宁食集团物流配送功能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鼓励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买房、购车及大宗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信贷消费规模。 (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积极做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工作,抓紧制定我市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国土、城乡规划、金融、环保、统计等部门密切配合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等间接调控手段及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依法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全面推行项目“代建”工作,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实施方式。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改革,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维护农民利益。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取消农牧业税的改革政策。不断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粮食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抓紧建设全市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和价格应急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和梯次网络。进一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营机制,继续做好三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不断深化价格改革。严格实施成本监审,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逐步理顺和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搞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医疗服务、教育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以政府招商、企业招商与行业招商、技术招商、资源招商相结合,在做好参加国内大型经贸活动的同时,继续办好各种经贸洽谈活动,为投资者搭建投资和信息交流平台。围绕全市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认真做好项目整合,提出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切实做好前期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认真落实好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已签订合同、协议项目的跟踪落实,及时兑现政策,不断提高合同履约率。进一步做好教育、卫生、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领域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工作。2005年力争全市引进省外资金2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38亿美元。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西宁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2005年完成科技项目25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年内建成光明中学、南川西路中学,完成国债投资的高中扩招和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工程,改造2所薄弱学校,建设30所学校校园网,抓好新增小学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年内力争建成城南新区医院及疾控中心,抓好农村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平安西宁”建设工作的落实,完成一批公检法司基层政权业务用房建设,做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业务用房建设工作。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县、乡计生服务条件,认真落实好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力争2005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继续加快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开展经常性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大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八)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继续落实好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就业服务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切实加大技能培训、劳务派遣工作力度,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适应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强化政策、资金引导,认真抓好就业能力强的社区服务、现代物流、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清岗腾位和安置工作。年内完成30个社区就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全年力争培训城镇各类下岗失业人员1.8万人,安置2.85万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不断巩固“两个确保”,完善“三条保障线”,继续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探索建立城镇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援助制度、援助基金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快社会综合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力度,不断将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劳动关系稳定的个体和私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继续把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九)精心组织,积极创新,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深入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正确把握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明确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以及需要采取的重大体制性、政策性措施,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使“十一五”规划编制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在目前已初步形成的“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使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工作。 在搞好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继续抓好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论证、修订、报送工作。积极适应国家审批制度由批项目向批规划转变的需要,创新各专项规划编制的方法和机制,提高专项规划的深度和水平,加强项目的调研、收集、筛选、整理和储备,强化规划的项目支撑,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切实做好各专项规划与省上总体、专项规划的汇报、衔接、协调工作,争取将全市各专项规划的内容和重大项目尽可能多地纳入全省的相关总体和专项规划,为“十一五”期间全市重大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工作奠定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