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07/3/15 0:00:00    
   —2007年1月23日在西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f28365主任 许国成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交西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市人大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关键,扎实进取,狠抓落实,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61亿元,增长14.5%,超过年度计划0.5个百分点。其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5.6%。一是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按照“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制定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完成了100个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开展了1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完成投资4300万元。二是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产量达到 24.28 万吨,油料产量9.03万吨,蔬菜产量 38.29万吨,肉类产量7.13万吨。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年落实订单农业91万亩,建成日光节能温室4000栋,特色及经济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2%;贩运、育肥出栏牛羊135万头(只),新建各类牲畜暖棚3000栋,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新培育龙头企业27家。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5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1元,增长13.82%,为历史较高水平。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年内解决了3.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哈门、中岭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解决了49个村、5.2万人、5.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完成村庄道路硬化建设612公里。 (二) 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亿元,同比增长25.5%,超过年度计划0.5个百分点。一是园区建设和发展明显加快。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理顺了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加强了园区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引进和实施。2006年东川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甘河工业园新入驻企业3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0.38亿元,占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52%,园区经济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围绕延伸产业链和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水平,以铝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藏毯、民族服饰等绒毛纺织,牛羊肉加工、乳业、中藏药等高原动植物特色资源加工,硅材料等新材料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全年共有118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57个项目建成投产。三是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2.45亿元,增长25.9%,实现利润26.11亿元,增长1.13倍。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了一批载能工业项目的技术改造,依法关闭了一批粘土砖厂。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04亿元,增长21.98%,超过年度计划4.98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8亿元,增长23.61%。一是积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强了招商引资和政府信用平台建设,全年依托城市建设融资平台落实到位资金27.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南北过境公路、青藏花园路、南山路改造等工程全面竣工;完成了青海藏毯展览中心改造和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大南山绿色屏障绿化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七水厂一期、昆仑大道景观改造、建国南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了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单晶硅、复合肥、高纯硅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落地”。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46.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3亿美元,分别增长100.3%和162%。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5亿元,增长20.1 %,超过年度计划5.1个百分点。一是抓住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3.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74亿元,增长21.59%。二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消费逐步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51亿元,增长14.5%,超过年度计划1个百分点。三是市场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四是物流、商贸餐饮等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启动了朝阳物流园区和一批商贸专业市场建设。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31.38亿元,增长10.4%。 (五)加强了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载体功能明显增强。一是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加快实施“扩市提位”战略,海湖新区核心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征地拆迁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下一步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完成了北山特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开展了移民安置试点等前期工作。二是继续加大了城市道路、河道综合治理、城市绿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完成了26条城区道路建设和6公里的城区河道治理;建成昆仑大道、八一路等景观林带,新增园林绿地216.6公顷、公共绿地44.6公顷;实施了一批城市主要街道的景观亮化工程。三是加强了城市管理。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认真落实了区域环境卫生责任制,加大了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了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打击破坏公共设施违法犯罪专项活动,解决了一批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城市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4%。调整了低保和养老金发放标准,全年全市共有2.84万户、7.14万人享受低保。突出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解决了一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35元,增长11.16%。二是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成了行知小学、树林巷小学,西宁九中等66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完成了花草制种基础研究、藏成药剂型改造等科技项目25项;中古友好眼科医院、仁济医院建成运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前三年实现了全面覆盖;“三台合一”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总人口212.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内。 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障、就业安居、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07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确定的全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要求,强化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开工建设盘道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加快北川渠等重点灌区改造和人饮安全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万亩,解决4万人、3.5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做好372公里的县乡公路建设工作,完成114个行政村的村道硬化任务。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年内新建4000栋日光节能温室和3000栋畜棚,完成6217座沼气池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围绕产业抓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高原动植物资源,努力发展壮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产基地建设,2007年马铃薯、油菜、蚕豆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50万亩和20万亩,沙棘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特色优势及经济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3%以上。以天露、高原绿色等龙头企业发展为依托,新建7个奶源试点示范养殖基地和8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快火烧沟养殖基地建设和“西繁东育”项目建设。2007年全市贩运、育肥出栏牛羊14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4%以上。三是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藏毯编织、特色种植养殖为重点,实施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水平。2007年完成农民工技术培训2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0万人(次),其中新增长期相对稳定农民工2万人。四是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加快编制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试点村肉用牛羊养殖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建设。认真做好试点村扩面工作,在完成去年新村规划编制和试点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再完成100个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新增市级试点村13个,使市级试点村扩大到30个、区县试点村达到50个。 (二)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加快甘河工业园和东川工业园区道路、供电、给排水、铁路站场、工业废渣处理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生物产业园做好二期征地拆迁和开发建设;城南新区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和配套管网建设,开工建设西久公路南延段。按照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切实加快大企业的引进工作,进一步增强园区综合实力。二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壮大有色金属加工、硅材料、毛纺织等产业集群。确保完成20万吨高纯硅铁、1000吨单晶硅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百万吨复合肥一期、3000吨多晶硅、10万吨电解锌、6万吨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围绕把城南新区打造成“世界藏毯之都”,切实加快雪舟三绒生产基地、藏羊公司机织毯、汇丰公司绒纺及针织等项目建设进度。2007年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做好重型精密卧式机床、数控曲轴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西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规模,推出一批贷款担保项目,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年内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户。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园区和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铝、铅、锌等资源开发加工的统筹规划,逐步实现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快编制西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做好垃圾发电、中水回用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西部矿业、新能源开发等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好市区粘土砖生产企业关闭方案,抓紧4亿块粉煤灰标准砖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三)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突出抓好旅游业发展。继续增加资金和项目投入,抓好浦宁之珠观光塔、山陕会馆、沈那遗址、湟源石刻文化走廊等旅游景点建设,积极实施大通、湟中群加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进一步完善塔尔寺、老爷山等重点景区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快鲁青公园、人民公园和儿童公园整合改造项目进度;认真做好塔尔寺景区评选国家5A级景区工作。改造和提升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水平,加快餐饮商业街和建国路酒店等星级宾馆的建设步伐,积极做好城南温泉度假村、城北区立体农业生态园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特色观光、旅游休闲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2007年全市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20%。二是继续承办和举办好“环湖自行车赛”、“青洽会”、“郁金香节”、“国际藏毯展览会”等大型活动,提升“中国夏都”品牌形象和内涵,努力扩大西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加快物流、金融、保险、社区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切实抓好朝阳物流园区建设,确保综合物流市场、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积极推进世全糖酒干鲜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专业市场建设,抓好“双百市场”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水井巷商务区、商业巷步行街改造工作,力争尽早建成交付使用。抓住国家放开银行、保险等金融市场的有利机遇,积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金融机构扩大信托、租赁、基金、担保等金融产品服务范围,增强资本实力,推动西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继续加快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发展,实施好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积极稳妥地发展房地产业。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实行整体规划、分步推进、联片开发。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增加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落实好城市贫困群体住房救助制度,完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任务,开工建设建国路、周家泉片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2007全市房地产开发及住房建设施工面积力争达到350万平方米。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和服务功能。一是突出抓好海湖新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海湖新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以道路、供排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征地拆迁等各项前期工作,确保五四西路西段、海晏路、茶卡路、西关大街西段等项目按时开工并顺利实施;积极配合省上做好通海桥等工程建设。加快青海科技馆、体育湿地公园、大型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二是继续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开工建设祁连路改扩建、乐都路等工程,力争完成建国南路(外贸广场—南绕城路)、果洛路等项目。切实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确保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等市政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昆仑大道、新宁路、南北大街路灯改造等亮化工程。积极配合省上做好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兰青二线、北过境线、南环高速路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认真抓好小城建项目建设,年内投资2亿元完成中下南关、南玉井巷、康南路等一批小街小巷改造任务,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继续加大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大通县县城4号桥及引道工程、湟中县庄隆路、多巴垃圾处理场、湟源县东风路药水河桥等项目。三是不断强化城市管理。认真落实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区在城市管理中的服务功能,切实做好91条城市主次干道等市政设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认真落实区域环境卫生责任制,加快实施餐厨垃圾处理、建筑垃圾综合处理、沈家沟垃圾处理场二期等环卫设施项目建设;拆除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和市容市貌的各类违章建筑,重点抓好背街背巷、各类市场内、城乡结合部、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的综合整治工作;做好楼体粉饰、拆墙透绿等市容美化工程。四是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建设高原花园城市的目标,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突出抓好大南山公园建设和城市绿化工作,完成大南山绿色屏障绿化工程造林2万亩和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建设,实施好湟水森林公园、浦宁友好园以及胜利路、小桥大街等10余条街道的绿化美化工作,新建街头绿地30处。加快东郊生态湿地、湟水河西川湿地至海湖桥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西川生态湿地。加强市郊及三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等工程建设,完成造林面积6960公顷,封山育林6800公顷。认真做好鲁沙尔、塔尔、三沟等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平方公里。抓好北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加强拆迁、移民安置试点等工作,确保项目能够按期实施。进一步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积极实施湟水河流域水污染整治工程。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快遗留铬渣治理等项目建设。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创模”工作,确保年内实现省级“创模”目标。2007年全市化学需氧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9万吨和6.95万吨以内,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达到63平方公里。 (五)大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和资金争取工作。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点投向,继续加大项目的调研与储备力度,建立多层次的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全力做好项目的申报和落实工作,突出抓好各类专项资金的争取和落实,加快社会公用事业和有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步伐,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我市城市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认真落实好与开行签定的《开发性金融协议》,确保海湖新区、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河道治理、城市道路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努力使全市项目建设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切实抓紧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复工。进一步加强重点建设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和项目工作责任制,坚持做好项目建设进度月报、通报和建设项目例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做好项目报批、资金来源、征地拆迁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开复工建设。三是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和体系,加强项目的监督考核、重视项目的竣工验收、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增强项目的硬约束。特别是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建设程序,杜绝政府投资项目超预算,合理控制项目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使政府投资项目顺利实施。 (六)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依托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引进有色金属加工、硅材料、新型建材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等项目。按照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条延伸方向,继续强化产业链招商,提高产业关联度,将重点项目的生产领域向上下游企业、产品延伸,增强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加快形成“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格局,继续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项目的吸引力和可谈性。突出抓好投资环境治理,坚持“全程一站式”服务,加强项目引进和建成后的跟踪、协调服务工作,积极争取省上相关部门支持帮助,切实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外部配套条件。二是加快各项改革步伐。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好县乡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集中审批制度。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好城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作用,整合和盘活城市国有资产;加强争取和协调工作,力争完成全市企业债券的发行工作。积极做好藏羊集团10万平方米机织毯、城区河道防洪等项目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三是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培育藏毯、纺织、特色农畜产品等新兴出口产品,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七)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一是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围绕有色金属加工、硅材料、绒毛纺织、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园区工业和区县工业发展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用工人数,加快制定劳动力培训计划,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不断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万人。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全省的统一安排,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推进城镇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推进农民工等就业弱势群体的参保工作。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好毛纺公司、省二运等困难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积极启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整合扶贫资金 ,坚持开发式扶贫,2007年解决43个村、8000户、3.6万人的温饱问题。三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4所薄弱学校和20所中小学危旧房改造、生物园区小学等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加快实施湟川中学西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迁建整合市第一职业中学。四是积极推进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开工建设市第一医院综合楼,完成湟中县、湟源县医院门诊楼和280个村卫生室建设,力争建设大通县医院综合楼。围绕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节能环保技术示范等领域引进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完成西路军纪念馆建设,做好西宁高原艺术中心、西宁文化传媒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完善农村、城镇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五是加强“平安西宁”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开工建设15个基层派出所、142个社区警务室以及11个基层法庭和9个基层司法所,完成公安消防特勤大队、特警支队业务用房建设。六是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的“双试点”、“双达标”工作,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达到216万人。 各位代表,完成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确保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全面完成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