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08/3/6 0:00:00    

——2008123日在西宁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f28365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安排草案提请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全委会精神,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3.09亿元,同比增长15.3%,超计划1.3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完成增加值15.57亿元,增长5%;二产完成增加值177.29亿元,增长21.1%;三产完成增加值150.23亿元,增长1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91亿元,增长26.9%,超计划9.9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86亿元,增长37.8%。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41亿元,增长30%,超计划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36元,增长13.9%,超计划3.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7.7元,增长15.1%,超计划5.1个百分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9亿元,增长16.3%,超计划2.8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一)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全市各地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政策,全年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农牧业生产获得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 26.73万吨,较上年增加2.45万吨;油料产量9.41万吨,较上年增加0.38万吨;蔬菜产量 39.3万吨,较上年增加1.01万吨;肉类产量6.87万吨。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年落实订单农业94.7万亩,比上年增加3.7万亩。特色及经济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3.8%,超过年度计划0.8个百分点。全年贩运育肥牛羊123.4万头只,生猪出栏46.2万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7%,超过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设施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建成日光节能温室、牲畜暖棚3015栋和3008栋,完成6217户“一池三改”建设项目,建成各类养殖基地28个。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28.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5万人次,其中新增长期稳定就业农民工2.41万人。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120个村的“三合一”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村级道路、乡村医疗服务设施等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完成120个村新农村建设投资9300万元。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盘道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人畜饮水、灌区改造、水土保持、交通等项目全面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年共解决40个村、5.7万人、4.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改善农区灌溉面积0.37万公顷;新建农村公路604公里,改造村级道路1515公里。

(二)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协调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7.89亿元,增长26.4%,超过年度计划5.4个百分点,工业拉动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8.12亿元,增长25.4%。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亿元,增长24%,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效益的协调增长。一是园区经济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年园区工业完成增加38.1亿元,增长68.1%,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7%,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生物产业园完成增加值11.71亿元,增长86.1%;东川工业园完成11.93亿元,增长87.2%;甘河工业园完成14.44亿元,增长45.7%。实施了甘河工业园供排水管网改造等一批道路、供排水基础设施项目,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园区的聚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铝管棒型材、机织毯一期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百万吨复合肥、多晶硅等项目正抓紧建设。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以及以藏毯为主的绒毛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全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9.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4%三是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发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上报了百万吨复合肥、废铜冶炼等争取国家、省上资金支持的循环经济项目;建成了新型墙体材料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成立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机构,制定并实施了《西宁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和《西宁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29户重点企业实施了节能降耗、节水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启动了新一轮煤烟型污染整治工作,关闭了一批高耗能、低效益、污染环境、非法排污的小型硅铁、水泥、粘土砖等生产企业。全年实现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约束性指标减排的目标。

(三)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面向生活的服务业门类增加,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快速拓展,传统服务业改造加快,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一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商贸等服务业,引进了太平洋购物广场、颐高数码城等一批新型商业连锁经营机构,积极拓展城乡消费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9亿元,增长16.3%,超过年度计划2.8个百分点。一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朝阳物流园区物资交易中心开工建设,青藏小商品集散中心(褚家营)市场、地毯原辅材料交易集散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仁杰粮油批发市场二期基本建成。二是通过举办、承办“郁金香节”、“青洽会”、“环湖自行车赛”、“国际藏毯展览会”等规模较大的会展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夏都—西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了旅游市场,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8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增幅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浦宁之珠观光塔、西路军纪念馆等项目进展顺利,建设和改造了一批星级宾馆、酒店,全市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为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居民消费价格呈上升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4%,比年度计划调控目标高出3.4个百分点。

(四)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

一是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完成80.7亿元,增长45.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9.05亿元, 增长23.5%。民间投资完成80.38亿元,增长31.7%。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分别完成投资31.04亿元和31.6亿元,增长26.3%7.6%二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建国南路、沈家沟垃圾处理场二期等项目已建成,果洛路、大南山主骨架公路一期、湟水河综合治理(湟中桥至宁湖段)、西宁市郊区公路等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三是资金到位情况良好。积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加强政府信用平台建设,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全年到位各类建设资金187.53亿元,增长31.5%,确保了全市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承办了“郁金香节”、“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2.3%

(五)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海湖新区建设继续加快。全年完成投资20.6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部分完成投资4.35亿元。编制完成了给排水、燃气等八个专项规划,青海大剧院、青海科技馆完成方案设计,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全部任务的87.3%,苏家河湾等安置新村开工建设,五四西路、通海路、给水管网、通信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二是进一步加大城市道路、河道综合治理、城市绿地等市政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完成22条城区道路建设和8.17公里的城区河道治理;新建和改造53处街头绿地;实施了一批城市主要街道的景观亮化工程。三是加强了城市管理。理顺了市区城市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日益改善。四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完成造林绿化2万亩,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正抓紧建设,人民公园与鲁青公园完成整合,湟水森林公园建成开放,实施了建国路、新宁路绿地景观改造工程。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 6333公顷,封山育林4253公顷,新增园林绿地70公顷。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建成,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完成了城北小桥地区中小学校资源整合,实施了三江源职业技术学校及世纪职业学校扩建工程。对20所中小学危旧房进行了改造。免除了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科技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共实施科技项目44项。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项目全面完成,湟中县医院门诊楼竣工交付使用,建成425个农村卫生室。实施了西宁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建成了数字电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1万余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控制在年度目标范围内。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8.4万人纳入保障范围;提高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标准。完成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提高了社会最低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保人数达到21.7万人,城镇居民就医得到保障。扶贫开发取得积极成效,在三县47个绝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解决了4.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善住房保障体系,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40套廉租房建设进展顺利。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加强了粮油、肉禽蛋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货源组织和市场供应,严格控制政策性提价项目的出台,落实了城镇低保对象的临时生活补贴。

二、2008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具备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改善社会民生、促进青海藏区发展等方面将出台更多的措施和办法,有利于我们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对西宁的高度重视和近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艰巨;工业经济总量较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确保实现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任务,牢牢把握项目和招商引资两个关键,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和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议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9%(工业增长21%,建筑业增长2%),第三产业增长12%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略低于去年实际涨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菜篮子”生产,加强奶源、肉源基地和蔬菜、油菜、马铃薯、蚕豆、花卉、食用菌等种植基地建设,构建西宁市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及规模化养殖场;加快发展湟水河、西纳川河流域等区域城郊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油菜籽、马铃薯、蚕豆、沙棘、奶业、肉食品等为主的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3500栋日光节能温室和3000栋牲畜暖棚建设;积极配合省上做好“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建设;加快盘道水库灌区一期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突出抓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积极培养“技能型、职业型、创业型”的新型农民,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次,其中新增长期相对固定农民工2万人。四是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巩固和提高现有试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完成160个村的“三合一”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五是加强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对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放心肉”。

(二)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快培育新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产业发展向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方向转变,促进工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努力实现工业发展的总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壮大工业经济总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延长资源开发产业链,在硅材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光伏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抓好多晶硅、单晶硅等项目建设。加强电解铝资源的综合开发,重点抓好铝系列精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挤压材、板带箔、压铸件、高纯铝等系列产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联动。利用全省丰富的化工资源,抓好锂、锶、钠、镁等初级盐化工产品的精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藏毯、中藏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轻工业,在改善工业结构的同时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加快园区工业和县域工业发展。按照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实际,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综合配套和服务能力。以引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强签约项目的服务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资源配置、外部配套条件等问题,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园区工业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工业富县”的理念,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依托特色和优势,发展壮大县域工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三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强资金和项目的引导,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核心技术,创立自主品牌。积极促进现有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立足青藏铁路的交通优势和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金融、商贸、信息、科技、中介等衔接产销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需求旺盛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服务国内外消费者的旅游业,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加快形成机制灵活、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业和会议经济。围绕建设旅游名省的目标,加快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的建设,不断加强塔尔寺、日月山等一批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30%以上。继续举办、承办好“郁金香节”、“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环湖自行车赛”、“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博览会”等会展赛事活动,抓好相应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以及中介机构、相应产业的发展,形成会议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二是从西宁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朝阳物流园区建设,开工建设铁路货运站场,加快把朝阳物流园区建成全省现代综合物流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好青海建国物流中心、青海物流商务大厦等建设项目。抓住国家更加关注民生的有利机遇,争取支持,加大投入,以健全服务网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扩大就业规模为主要内容,推动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积极改造提升餐饮、商贸等服务业。加快建设商业巷步行街改造、曹家寨糖酒干鲜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等项目,完成青海青藏小商品集散中心、七一路餐饮城等项目建设。抓好“双百”市场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向农村市场延伸。

(四)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围绕生态立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落实好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一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完成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建设;开工建设西川生态湿地工程。加强城市出口道路景观林带、河道两侧林带以及街头绿地、公园游园绿化建设工作。抓好“利用世行贷款建设西宁防洪和流域管理项目”和“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各项落实工作,力争项目尽早进入实施阶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湟水河流域污染防治能力、甘河工业园固体渣填埋场、遗留铬渣治理等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开发、引进循环经济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编制好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落实好国家在城镇排水管网、污水处理项目等方面的专项建设资金。三是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把今年作为“节能减排攻坚年”,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方案和办法,将节能减排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范围,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围绕国家确定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加快桥电512.5万千瓦脱硫设施等减排工程建设进度,抓好西宁第一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投产达产工作,努力控制污染物排放。开工建设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2008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1万吨和7.4万吨以内。

(五)做好项目和投资工作,增强城市载体和服务功能

实施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项目工作。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争项目、抢项目、挖项目、上项目的意识,真正把项目建设放在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下功夫抓紧抓实。通过抓项目、抓投入,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联动。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一是抓好建设资金的筹措落实。根据2008年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投向、安排重点,突出抓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城镇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项目和资金的争取落实工作。充分利用好政府信用平台,做好项目筛选和贷款资金的落实工作,努力扩大各类信用平台贷款总量。加大对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的投资和前期经费补助,并对国家和省上投资需市上配套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安排。加大贷款贴息扶持力度,引导和带动各类建设资金的投入。支持重点企业发债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工作。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规划和储备一批新开工项目,为保持全市投资的平稳增长打好项目基础。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协调力度,明确和落实责任主体及工作计划,主动做好与项目业主的衔接沟通。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督促、检查力度,及早衔接落实好项目用地、拆迁及建设所需的用电、用水、用气、道路交通等外部施工条件,全过程跟踪项目建设情况,确保全市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着力点,延长资源开发产业链,做好有色金属、硅材料、藏毯等产业集群以及循环经济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为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以及招商引资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抓好投资环境治理,加强项目引进和建成后的跟踪、协调服务工作,促使项目早日发挥效益。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概算评审工作机制,强化在建项目的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推行项目建设“四制”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法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的管理,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建设关,维护正常的建设秩序。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载体和服务功能。一是强化资金争取、征地拆迁等外部配套条件的落实,重点做好北山地质危岩体及西格线沿线的规划、搬迁、安置等综合整治工作;抓好火车站片区整体改造,加快建国路片区、周家泉片区改造的用地布局和景观规划、建设以及新宁路、黄河路、祁连路等重点地段的用地布局、景观规划和设计、建设工作。二是突出抓好海湖新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新区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安置新村,年内完成五四西路、海晏路西段等道路建设,开工建设海西路(通海路至海湖路)、西关大街西段一期等项目。三是加强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宁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果洛路二期(共和路至德令哈路)等项目建设。抓好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建设,对火车站、中心广场、新宁广场周边等地区路灯进行更新、改造和亮化,提升城市形象。完成人民街、下滨河路、中华二巷等一批小城建项目的建设改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四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进一步做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加快实施刘家沟垃圾处理场二期、餐厨垃圾处理工程等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六)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落实好国家将要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稳步实施城镇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框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配套改革步伐,巩固提高试点改革成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巩固“四创”工作取得的成果。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充分发挥西宁市城投公司的投融资与资本运营的平台和主体作用,加快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二是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托“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等会展活动平台,坚持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依托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链、产品链的延伸方向,抓好一批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推介、引进工作,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开发建设。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七)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优化收支结构

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总量和质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财政保障。一是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加强重点税源监控,严格依法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努力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深化非税收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逐步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对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培育县(区)域经济发展。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继续将财力下倾,运用转移支付、财政增收激励等机制,调动县(区)加快发展、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不断扩大财力总量。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结合西宁实际,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投资政策、资金投向,主动沟通、汇报、衔接、协调,认真做好项目储备、筛选、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国家、省级专项资金。针对西宁城市建设任务重、偿债压力大的实际,积极争取省上对西宁市的债务贴息补助。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确保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初级中学校舍建设,完成一中教学楼、生物园区小学、中庄逸夫小学和40所农村学校危旧房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实施好湟川中学迁建工程; 加快推进西宁第一职业学校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大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力度,提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水平。二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开工建设市第三医院综合楼,完成一批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加强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首诊率,扩大覆盖面。三是加强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青海大剧院、青海科技馆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交付使用。四是积极推进和谐西宁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落实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措施办法,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达到220万人。

着力改善社会民生。进一步加大投入,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确保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解决好社会民生问题。一是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结合园区企业用工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以企业用工为主的专项培训,不断增加就业。坚持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增加公益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培育劳动力服务中介组织,推进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对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群体开展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3万人。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加强以城乡低保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在低保对象医疗、取暖、教育、住房、社会福利、优抚保障、临时救助等方面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推进农民工等就业弱势群体的参保工作。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受益水平。三是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力争解决50个村、7800户、3.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四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做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工作,编制完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住房需求,解决好城市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五是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认真做好粮油、肉禽蛋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货源组织和市场供应工作,加强主要商品的储备;协调、组织、落实好对低收入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方案,实施好控制物价上涨的各项措施;加强粮食、化肥、成品油、房地产等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调价项目的出台;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附表: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07年计划

2007年实际

2008年计划(草案)

计划数

增 长(%

完成数

增 长(%

计划数

增 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

330亿元

14

343.09亿元

15.3

 

14

其中:第一产业

13亿元

5

15.57亿元

5.00

 

5

第二产业

167亿元

18

177.29亿元

21.10

 

19

其中:工业

135亿元

21

147.89亿元

26.40

 

21

第三产业

150亿元

13

150.23亿元

10.20

 

1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按7.39汇率折算美元)

1970美元

 

2170美元

 

2485美元

 

二、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比上年降低2%

 

比上年降低2.5%

 

比上年降低3%

 

三、财政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7

18.41亿元

30

 

17

四、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

10636

13.9

 

9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

3397.7

15.1

 

10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7

178.91亿元

26.9

 

17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5

138.99亿元

16.3

 

14

七、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万人

 

2.12万人

 

2.3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05%

 

4.5%以内

 

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

 

106.40%

 

略低于上年实际涨幅

 

九、总人口

216万人

 

215.36万人

 

220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

109万人

 

107.17万人

 

110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7.6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