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3/3/12 0:00:00    
   

——2013115在西宁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f28365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新”目标、“三区”战略和“两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精细化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了结构持续改善、投资强劲增长、消费繁荣活跃、价格平稳运行、民生全面进步、改革深入推进的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1亿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18.3%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53.443.1调整为3.751.644.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4.8亿元,增长2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5亿元,增长17%。在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总水平保持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7%

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制定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活动成效显现,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推进工业“双百”行动,单晶硅、专用改装车、高碳铬铁、铝板带箔、高性能锂动力电池、地毯纱等项目建成投产。工业运行呈现企稳态势,实现工业增加值377.2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3.1亿元,增长15.2%。园区经济集聚效应凸显,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27.4%,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3%

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80.4亿元,增长11.8%。出台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扶持发展家庭宾馆、经营性服务业等方面的政策意见,开展了“夏游西宁”主题节庆活动,西宁市再度入选年度“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塔尔寺荣膺国家5A级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2亿元,增长33.9%。新华联广场、西城天街等商业综合体开工建设,将推动城市传统商贸业态升级。会展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展览面积累计达29.8万平方米,增长51%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5.3%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83.2万亩,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75%以上。粮食产量24.31万吨,油料9.25万吨,蔬菜75万吨,肉类总产量7.53万吨,西宁列入全国第三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100栋、畜棚4000栋,建成各类养殖基地55家。33项灌区改造工程完成投资8600万元,改善灌溉面积6.67万亩。

(二)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项目管理呈现新亮点

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坚持把扩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首要举措,“项目推进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0.5亿元,增长32.7%,占全省的比重达37%,投资增幅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列。其中,市属投资完成547.2亿元,增长29 %;工业投资308.4亿元,增长27%;房地产投资158.2亿元,增长34.9%;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9.8亿元,增长26.8%。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投入比重增加,财政投入的撬动作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投资稳步增长,社会投资积极跟进,民间投资完成449.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4.2%,已成为建设投资的主体。

项目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建立了促进重点项目建设的ABC分类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制度,全年44A类、73B类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93.3亿元、18.5亿元。落实拆迁主体和目标责任,累计完成拆迁面积512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58万平方米,达到前五年拆迁量总和。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下达了清水入城、南川综合开发、中国(西宁)国际清真产业园、畅通工程等133个项目市级前期费2000万元。共争取到市政道路、保障性住房、校安工程、污水处理厂、循环经济等一批项目专项资金31.1亿元,增长56.4%,争取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项目融资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融资额突破100亿元,市城投公司13亿元企业债顺利发行,西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列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规划。成功召开了首届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签署项目68个,签约金额251.3亿元,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签订了总投资120亿元的基础设施BT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开展《西宁都市区2030年战略规划》编制和《2020年西宁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完成了三县总体规划编制。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火车站综合改造、水井巷商务区一期、清水入城、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三其西路、新庄路、果洛路、兴贸路、民和路()10条道路稳步推进,南山路二期、享堂路、德令哈南段等12条市政道路完工,跨南川河三座步行桥全面贯通,一批城市景观亮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投入1.32亿元加快了城市供水和排水管网改造。畅通交通工程完成了8个路口渠化改造,天桥、停车场项目顺利推进。

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17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7479户。完成了75个村扶贫整村推进、17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和7个村“三集中”建设项目,实施了大通县少数民族聚居区34项通村公路和村文化室建设。投资9665万元实施了129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整合资金13.7亿元,开展了111个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完成农村公路109.6公里、村道硬化173.5公里,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600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投资9022万元,治理河道16.56公里17项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3927万元,解决5.9万人、7.2万头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迸发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出台了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组织开展了市区事权下放专题调研,研究起草了《进一步理顺事权关系推动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户籍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出台了《西宁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市城投公司、湟水投资管理公司投融资平台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编制了《市直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组建方案》。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对使用的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全部取消了药物加成,实行了零差率销售;9月起,全市公立医院实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运用商业保险解决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障走在全国前列,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民生保障切实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平抑物价成果继续巩固。继续完善和实施好平抑市场物价保障供给方案,采取了猪牛羊肉屠宰批发环节政府价格补贴、政府平价粮油供应销售、蔬菜调运储备、以奖代补等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从2月开始,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在36个大中城市中处于最低或较低水平。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开展了成品油、化肥等专项价格检查,组织了物业费、垃圾处理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前期调研,召开了污水处理费、自来水价调整听证会,并对两项价格适时进行了调整。

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3.5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7801.5元,增长17.6%。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7万人次。全面完成了D级危房改造任务,8个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建成,五中、十四中迁建等教育布局调整一期工程、10个学前教育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实施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市口腔医院诊疗中心、市三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业务用房、31所乡镇卫生院等项目。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建成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3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条城市快速公交线路开通,新购和更新了487辆公交车,群众出行更加安全快捷。及时协调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批、规划、土地、拆迁等问题,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4050套、竣工18474套、入住17424套。千方百计落实资金,顺利完成了年初承诺的47项民生工程。

(六)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和督导,实施了青海华晟铁合金矿热炉纯低温余热发电、黄河鑫业高压分机变频改造、青海东胜化工密闭直流节能型电石生产装置等40余项节能重点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5%,减排指标完成年度控制目标。提前一年完成了47.24万吨历史遗留铬渣处置任务,“两废”中心项目进展顺利。推进工业废气、“煤改气”、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

生态建设增档提速。西宁森林城市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26.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2万亩,封山育林1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6%。新增园林绿地4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建成了河湟公园、文峰耸翠景区等主题公园北山烟雨景区、石峡清风景区正在加快建设。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4平方公里。加快实施“清水入城”项目,北川河核心段、南川河综合治理进展顺利,关停非法采洗砂场209处,开工建设第四、五污水处理厂,实施了第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再生水一期等项目。

总体来看,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较好,但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居民消费价格反弹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新的一年,我们要把握好“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一统三基”战略和“五个三”工程,更加注重投资消费协同带动能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深化落实精细理念,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和“三个提标扩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市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重要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把握经济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基础及潜力,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7%(工业增长18%),第三产业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35万人次;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为确保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三届六次全委会精神,统筹兼顾,狠抓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改善需求结构,发挥投资消费协同拉动作用

着力提高投资带动力。发挥好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把有效带动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劳务收入作为投资拉动的主要着力点,全市安排建设项目654个,计划投资840亿元,增长20%。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政府投资主要向公共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方面倾斜。强化产需对接,加大市内建材、设备的采购力度。开展务工供需衔接,针对项目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供给的岗位匹配度。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加快传统服务业提升改造步伐,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培育物业、家政、养老、休闲、文化、健身等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扩大品牌消费,发展专卖店、折扣店等业态,引进沃尔玛、大连万达、华润万家等知名流通企业,加快新华联、西城天街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网络消费。增加中小套户型供应,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落实节能惠民政策,增加节能环保产品销售。完善标准化农贸市场、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设施,规范停车收费,改善城市停车条件。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建设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城镇基础设施、“三农”、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领域储备一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落实好与开行签订的5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和152亿元土地储备贷款协议,进一步盘活土地、撬动资金。推动设立国开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基金,通过银行贷款、中期票据、信托等方式,力争项目融资总量突破120亿元。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加强项目推介,提高项目签约率和履约率。

强化重点项目督导。强化投资目标责任落实和重点项目督导,继续实行市级领导督导联系重点项目和月报制度,落实重点项目ABC分类管理制度。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以安置促拆迁、以和谐促拆迁,量化拆迁工作责任和进度,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宁机场二期、南绕城高速公路等省级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工作。

加强项目策划和谋划。围绕“两新”目标、“三区”战略、“两城”建设,再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和“十二五”后期能实施的重大项目,使项目储备达到5000亿元左右。加快推进79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完成轻轨项目前期和申报工作,为投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开展昆仑大道西延长段、五四西路西延长段、柴达木路西延长段、海湖路北延长段、南川西路南延长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进企业建立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形成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聚集创新人才,抓好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各个环节,重点引进领军人物、急需紧缺人才和研发团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面向企业、行业和区域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化工、藏毯绒纺等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循环经济延伸太阳能光伏及组件、锂电材料及储能电池等产业链构建产业链条长、融合性强、关联度高的循环型工业体系。认真研究轻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做大做强轻工业,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创造条件。

扶持园区经济跨越发展。以提升园区经济引领带动能力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园区体制机制,优化引资项目结构,加快重点项目向园区聚集。通过股权合作、增资扩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积极引进中央企业、有实力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0户以上。抓紧开展县域园区产业、基础设施等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县域工业集约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以工业项目为抓手,创新管理体制,做实、做大、做强北川、上新庄和大华产业园。加强对外合作,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发展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比例稳定在75%以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各区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一批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等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点)。加快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设施农业水利配套等工程,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力争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

(三)强化服务业支撑,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

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中国夏都”品牌提质升级,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与旅游规划衔接,统筹推进能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贯穿到旅游要素中的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全力将塔尔寺打造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5A级景区,启动博物馆群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力争开工建设西宁旅游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推进商业巷、水井巷、建国路等重点商圈建设,引进家乐福等国内外著名流通企业进驻海湖新区,建设三榆购物中心。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技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工业发展中的研发、物流、技术服务、后勤等服务项目有效分离和业务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加快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典当业发展。加快会展业发展,培育自创品牌展会,争取引进大型知名品牌展会落户西宁。用3-5年时间调整专业市场布局,引导产业低端环节、生产环节向城市外围有序转移,实施好中国(西宁)国际清真产业园、双寨物流园等项目。

提升发展农村服务业。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发展农村服务业,保供增收惠民生。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加强产销衔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品销售网络,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全省“一轴四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按照“以市定标”规划建设县城,启动大通县东部新城建设;按照县城标准规划建设小城镇,加快培育一批具备产业支撑的中心镇,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速人口和产业聚集。加快实施“引大济湟”西干渠、大华水库等水利工程,推进交通、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

加快西宁新区规划建设步伐。以“生态宜居、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旅游发展”为目标,申请省上扶持配套政策,启动新区用地整体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多巴新城建设。坚持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强化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衔接,加快海湖新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核心商业圈建设。高度关注兰州新区动向,进一步研究新区建设规划布局,统筹考虑与海东地区职能分工以及产业分工互补,提前谋划储备一批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提升改造老城区。加快火车站综合改造、水井巷商务区、中心广场北扩等城市重点片区改造,推进“城中村”改造,打造精品街区和地标性建筑。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凤凰山快速路、贵南路(桥)、果洛路等路网建设,完成民和路(桥)、大同街改造等道路和新宁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实施西川南路(109国道)和宁大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快实施城市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畅通交通”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支路,打通断头路,实施一批天桥和路口渠化改造项目。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完善“智慧西宁”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镇化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三县重点发展特色轻工业,引导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集中发展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落实三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发展旅游、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产业;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三县精品旅游景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继续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创建活动,实施70个村扶贫整村推进、15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和10个村“三集中”建设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村道硬化100公里

(五)社会民生福祉提标扩面,持续推进“五有”社会建设

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平等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自主创业;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强化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推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重视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发展,实施好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村敬老院等项目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机制,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6789套;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17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7000户。

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完成四中、十四中等教育布局调整一期项目,加快推进艺术高中、海湖学校等教育布局调整二期项目,实施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抓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完成31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市三医院儿童诊疗中心等项目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市一医院门诊综合楼、市二医院住院综合楼。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着力创建“健康城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改善公检法司业务用房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联营、参股、特许经营、委托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西宁市促进若干经营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破解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难题。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理顺市、区(县)两级政府权责,建立土地储备市区联动机制,释放城区和三县发展潜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实《调整完善市对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意见》,有效调动区(县)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加强国有资产改革,对存量国有资产进行优化重组,提高营运效率。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户改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投公司三期企业债券、中票、短融发行工作,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工作,组建大通村镇银行。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内部结构。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城市公交体制改革,提升公交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力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充分借助友好城市和驻宁商会平台,推进优势互补,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继续办好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世界青年电影节、高原国际风筝赛等重大活动,不断提高西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赋予各类中小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农畜产品、特色纺织、藏毯等产品出口。积极申报西宁市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世行贷款项目,完成世行贷款城市交通和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评估工作。

(七)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先行区,按照“高原花城、森林西宁、魅力夏都”的发展理念,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重点生态林建设29.1万亩。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目标,继续实施好“清水入城”工程,推进南川河、北川河、西川河综合治理和砂石资源综合整治,从单一治污向集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景观休闲和防洪泄洪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转变。抓好再生水一期,第一、三、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第四、五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及提标改造等项目。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推进全社会节能降耗。严格落实公共机构节能目标,实施建筑物节能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节能投入,继续推进青海华晟铁合金矿热炉纯低温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实施火电厂脱硝、水泥厂脱硝等减排工程。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力争通过“创模”省级预评估验收。加大大气环境监察力度,开展细颗粒物(PM2.5)监测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规划建设高标准煤炭集中交易市场,继续推进“煤改气”工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启动大通县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争取将大通县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

(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标扩面,倾力服务中小微企业

加快培育小微企业。全力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从企业选址、落实建设用地、项目贷款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和服务,力争新增企业户数2000家以上。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建立银企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民间资本综合服务中心,重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支持建立区县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平台,扩大初创期微型企业的担保覆盖面。推进区县产业园规划建设,培育一批轻工、五金机械、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领域的小微企业

扩大经营性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用足、用好国家、省和市既有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财政奖补、信贷等政策,研究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逐步实现鼓励类服务业水电气价格与工业同价。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鼓励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资本,扶持培育文化旅游、金融、会展、物流、房地产、社区、商务服务等经营性服务行业市场主体。

(九)强化价格调控监管,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继续落实好平抑市场物价措施。健全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探索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建设政府主导、国有控股的农贸市场,引导物流企业建设冷链物流设施,积极平抑市场物价。加达蔬菜跨区调运和储备调剂力度,冬春调运蔬5万吨,储备地产菜4万吨,平均每天投放市场300吨,调运蔬菜批发价格较正常批发价格下浮10%。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工作,严格执行“四包四定”工作责任制,加大平价粮油投放市场力度。重点监控粮油、肉、蛋、菜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及时发现和解决引起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稳定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执行好全市“菜篮子”发展规划,新建和改造温棚4500栋,逐步扩大露地蔬菜生产,力争蔬菜产量达到82万吨;新建畜棚4000栋,建设良种奶牛生产基地、肉牛羊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各10个,禽类生产基地5个。积极落实国家降低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减少流通环节。借鉴“农超对接”做法,引进市场管理者或专业从事农产品配送的第三方物流,增设蔬菜早市,消化“买贵卖难”问题。降低农产品进入超市门槛,保证9家大型超市每天设立10种以上平价蔬菜销售。

各位代表,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安排建议表

 

   

2012

 

(%)

2012

 

2013

预期(%

 

完成值

(亿元)

增速(%

一、地区生产总值

14

851.1

15

14

其中:第一产业

5

31.2

5.3

5

第二产业

16.5

439.5

18.3

17

工业

17

377.2

19.5

18

第三产业

12.5

380.4

11.8

12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

700.5

32.7

20

三、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0

17633.5

11.3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

13

7801.5

17.6

14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5左右

---

2.7

5以内

五、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5万人

2.8万人

---

2.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4.2以内

3.47%

---

4以内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0万人次

37.7万人次

---

35万人次

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7

54.8

21

17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

317.5

17

16

八、旅游总收入

20

75.2

33.9

22

九、人口自然增长率

8

---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