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西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6/3/17 15:03:47    

2016228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f28365

 

 

各位代表:

现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改革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实现了稳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利长远、促发展与惠民生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结构向优。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三五”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西宁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6亿元,增长10.9%,高于计划0.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02.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37.5亿元、543.4亿元、550.7亿元,分别增长5.3%12.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48:48.7。狠抓收入征管确保逆势稳增,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8亿元,增长13%,高于计划3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良好,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9亿元,增长11.6%,人均消费突破两万元。进出口总额114.1亿元,增长16.4%。就业形势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次)。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5%,为“十二五”以来最低水平。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油料、特色种植比重持续稳定在75%以上。粮油总产与上年持平,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分别增长0.7%3.1%17%4%。现代设施农业稳步发展,新(改)建设施温室3798栋,新建畜棚4040栋、各类规模养殖基地59个,创建高标准露地蔬菜基地8000亩。工业内部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10.3个百分点,占比达到26.6%。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增长16.7%23%,分别高于整体工业4.010.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6.5亿元,增长23.4%,高于计划1.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回暖趋稳,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2.1%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获国务院批准,启动多巴新城、南川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区城市设计等重点规划编制,北川河综合治理核心区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突破,西宁市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启动“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制定出台六大行动方案。南绕城高速公路顺利实现通车,形成“外环内网”的外环高速骨架。建成150公里城市绿道。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稳步推进,新(改)建公交港湾30个,优化调整23条公交线路,完成三县10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成功申报国家“绿色交通运输城市”试点城市。西宁火车站站改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推进门源路、苦水沟、湟岸巷等重点片区和凤凰山路、西塔高速改线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完成拆迁量150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通塔尔、湟中上新庄“美丽城镇”建设进展顺利,73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开展治理占道经营、建筑垃圾处置等12个专项整治活动,完成61栋楼体、3座桥梁和湟水河北岸景观亮化等工作。西宁机场通航城市达到50个,开通70条航线,其中运营国际(地区)航线4条,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跻身国内中大型机场行列。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开展青藏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实施城市园林、南北山三期、湿地公园等建设工程,完成天保、三北、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3.4万亩,新增园林绿地75公顷。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制定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加大黄标车治理力度,继续推进煤改气工程。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提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2家、停改关9家产能落后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9%,万元GDP能耗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通过治气、治水、总量减排及重金属减排等民生领域工作的持续推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7.6%,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年初承诺的6大类39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81.4%。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登记就业率达9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82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提高27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到130元。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42元,增长10.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高于计划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教育布局调整项目扎实推进,西宁五中、十四中等10所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完成144个薄改项目。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费用增加到45元。全面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特殊困难老人全部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4.3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1.25万户。启动脱贫攻坚行动,完成贫困户、贫困村精准识别,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入驻贫困村,当年脱贫4万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及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青年电影展、国际体育舞蹈大赛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积极推进国有控股农产品流通公司和“西宁阳光物价网”建设,对蔬菜直销车、平价商店等销售网点实行限价直补,群众生活必需品和交通等服务价格得到有效管控。大力推进平安西宁、法治西宁建设,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及安全生产事故,城乡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中央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改革创新,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精神引领各项工作,及时出台稳工业、扩投资、提消费、促改革、发展市场主体等重大举措,积极开展万名干部入企业服务等活动,全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第一,多措并举稳增长。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继续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出台工业稳增长30条举措,工业经济在困难中保持12.7%的高速增长。园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4%,增速高于全市5.7个百分点,占比达75.2%。紧盯65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和42个“双百”项目,组织优势企业满负荷生产。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加强投资形势分析和预判,及时调整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的着力点,确保投资稳定在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6亿元,增长10.1%,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1055.6亿元,增长18.2%。创新项目服务机制,制定出台重点项目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管理制度,建立重点项目监测督导机制,试行颁发“临时施工许可证”模式,积极协调解决土地占补平衡、环评等要素制约,全市221项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92%。较短时间内争取到四批专项债资金35.65亿元,以资本金撬动后续资金投入,切实提高了实物工作量。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步伐,与国开行签订150亿元三年棚改融资贷款框架协议,有力保障棚户区项目顺利实施。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对接通道。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梳理编制PPP推介项目库,发布17项、总投资580亿元PPP项目。

第二,财税金融齐发力。全力以赴抓好财税工作,总财力突破300亿元。加快支出保民生稳增长,财政支出280亿元,增长12.7%。不断完善财政扶持产业发展引导机制,筹资3亿元支持市级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市级安排1.2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千方百计争取、盘活资金,全年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46.1亿元,各类专项建设资金49.2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67.2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83.5亿元,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和社会民生领域。积极争取各金融机构支持,推动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95.9亿元,增长23.1%;社会融资规模达到809.6亿元;重点项目融资到位资金达到150亿元。非银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全市小额贷款公司为1560户企业发放贷款50亿元,贷款余额40亿元。通过建立贷款担保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政府性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率等一系列财金联动政策措施的推进,全市金融支撑效应明显增强。

第三,积极培育新动能。瞄准促发展重点部位,注重从供给侧发力,积极发展“四新经济”,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以大通北川工业园为基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获批。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建设步伐加快,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建成投运。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创业园25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284户,新增创业人员1.3万余人;为4351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0.9亿元。“互联网+”等新业态加速发展,高原大数据中心已在西门口至大十字商圈、新华百货至力盟商业巷商圈、新华联商圈投用。建成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长17.5%。推动29户企业在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实现挂牌,累计挂牌企业141户。制定新一轮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累计达到12.7万户。

第四,攻坚克难推改革。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发展新优势、创造新动力的根本之策,全领域、全方位加大推进力度。年度71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继续深化简政放权,行政审批项目精简率已达71.6%,完成省定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目标。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97项,成为西北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市级21个部门的7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转新局,全面实行“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章审批”运行模式。综合医改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深度实施,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家庭责任医生、家庭签约和家庭百姓药箱“三家”服务模式。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完成“先证后照”改革,共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694份。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优化警力配置、税收征管与土地管理联动等西宁特色改革取得新成效。开放合作充满新活力,先后与宿迁、青岛、浦东等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北汽集团等品牌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0亿元,增长15%。一批产业链延伸发展和产业融合、商贸新框架体系建设等领域项目的落地,推动了西宁市结构调整升级和高端集群模式的构建。成功举办光彩事业丝路行暨2015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签约资金比上届增长43.5%

总体来看,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发展,也为“十二五”划上了圆满句号。通过五年艰辛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一个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等走在西部前列,各项事业都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三期叠加影响凸显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特别是在2015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抓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瞄准未来发展趋势,强化战略研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做出重要部署,描绘了发展新蓝图,为2016年及“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及主要目标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国家践行“五个发展”、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将与全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扶贫脱贫攻坚战、支持藏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提到了新高度,给我市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带来更多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加速推进,轻工业、高技术行业、装备业等发展势头较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加之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社会活力、市场动力、发展潜力将显著增强。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省市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新常态、推动持续发展的理念、思路、举措和机制,为下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由于我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传统基础原材料工业占比较高,新兴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工业拉动,在去产能、去库存以及环境资源趋紧等大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向其他领域传导,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企业信用风险和社会就业风险增加,房地产库存化解迫切,居民持续增收困难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做好做足思想准备工作。

综合研判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增长潜力和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确定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在完成上述目标基础上,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过剩产能和商品住房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

三、201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及措施

2016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上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省委“131总体要求,围绕西宁“12315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围绕上述预期目标,要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继续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力促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协调增加工业信贷资金,加大票据贴现力度,设立园区还贷周转金,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降低融资、交易、用工、用地、用能成本等具体政策措施,开展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专项行动,落实执行新的定价目录,继续做好收费清理改革工作,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要素价格和税费负担。完善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对困难企业视情况允许缓缴社会保险费,运用社保基金对稳岗企业给予补贴。统筹利用省上支持发展资金,支持开发区轻工业企业增产扩能。借助市级铁合金企业帮扶政策落实,引导铁合金生产企业满负荷生产。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1%

努力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创新投入方式,规范设立政府产业基金,研究成立行业性投融资公司,加快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资金+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推动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和国有控股农产品流通公司,提升企业融资能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60亿元,全市重点项目融资规模达到180亿元,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00亿元以上,增长15%。加快推广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幅放宽交通、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推进PPP项目取得突破,对采取PPP模式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给予前期经费支持。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开展优质项目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合作。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5%以上。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好与供给侧改革相配套的税种改革、普惠性减免税费等政策。全力以赴提升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有效落实国家差别准备金、利率、再贷款等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兼并重组和社会事业等的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采用搭桥贷款、贷款重组等方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长20%以上。加快组建消费金融公司,设立政策性担保集团和整合三次产业平台,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业态。创新农村融资担保和抵押方式,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健全和落实金融支持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激励机制。

抓好运行风险防控。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引发的各类风险挑战,对重点领域潜在风险进行排查摸底,构建风险应急机制和缓疏机制,避免风险传导和扩散。规范业务发展,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严格执行新《预算法》,盘活融资平台现有资金,切实加大负债清欠力度。妥善处理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防止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半拉子”工程。做好化解产能和淘汰僵尸企业中的职工失业、不良贷款上升等工作预案,果断处置可能出现的局部风险。

(二)充分挖掘需求潜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继续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狠抓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继续落实重点项目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制度,切实抓好市级177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增长10%以上。围绕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循环化建设,提振园区产业投资,实施好青海温州机电产业园、时代新能源储能电池、青海北捷隔膜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已签约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实现工业投资525亿元,增长5%以上。加快海湖批发市场、建国路、门源路等已储备土地出让进度,积极推动绿地、碧桂园、红星美凯龙等重点项目尽快实施,完成房地产投资322亿元,增长15%以上。重点围绕“畅通西宁”、综合管廊、重点桥梁建设改造、多巴新城和北川片区、南川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8亿元,增长20%。不断提高服务业投资占比,加快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大物流园区和大型商贸物流综合体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新开工重大项目用工、土地、拆迁、资金等施工要素条件,及早开工,形成实物量。

加大前期项目推进力度。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紧抓国家推进重大工程包建设、投放专项建设基金和加大企业债券支持力度等政策机遇,把项目前期谋划放在国家资金投资导向上,专项资金争取总量增长20%。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多巴新城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保障重大项目接续。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重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切实盘活存量资金,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做实做好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项目库,加快环评、土地、可研等前期进程,成熟一批、报批一批、开工一批。

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着力扩大消费规模,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支持本地企业运用新平台、新模式,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地产商品对消费的拉动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医疗等机构建设,增加中高端、多元优质服务供给。努力扩大信息消费、鼓励绿色消费,制定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启动信息消费试点区县、园区建设。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租赁市场等形式,释放新增入城人口住房需求,加快消化存量,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牢牢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并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提升现代农牧业水平。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蔬菜、中藏药材等种植面积,确保粮油作物面积稳定在139万亩左右。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进大通、湟源、湟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西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和改造设施温棚2500栋。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制定生态牧场建设标准,重点建设高原生态牧场3家,新建养殖基地50家,畜棚4000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新增各类合作社200家以上,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家。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企业品牌5家、产业品牌3个、认证产品20个以上。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专项资金以股权方式投入农业经营主体,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

调整优化工业供给侧。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按照打造3个经济增长极和拓展3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的要求,积极推动光伏制造、电子信息材料、锂资源精深加工、铝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轻合金材料、精细化工、藏毯绒纺、生物医药、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产业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和“百项创新攻坚工程”,抓好开发区“两化”融合示范培育,支持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建设,力促生态科技环保产业园、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尽快建成投运,启动实施桥电压小上大等199项技改项目。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切实落实“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要求,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实施“轻工业提升工程”和“千户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全面推动88户重点轻工业企业扩能增产,培育20户规模以上企业。积极稳妥去产能、去库存,协同制定实施“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实行差别化政策,运用市场淘汰机制、提高生产标准等方式倒逼其淘汰。在电解铝、铁合金、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行业集中度,采取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扩大上下游对接、开辟新市场、推进产能输出等手段加快消化企业库存,藏毯绒纺行业加大产品研发、国内外市场拓展、个性化定制等力度,提高产品档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示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全面落实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加快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丹噶尔古城二期、中国丝路自驾车营地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旺季住宿、餐饮等旅游要素供给,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20%,确保成功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申报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抓好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清真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好西宁综合保税区方案编制和申报工作。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一批教育文体和养老健康家政等领域重大工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全面放开服务供给准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建设。积极打造跨境电商平台,大力扶植本土电商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进乡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城西现代金融集聚区建设。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大数据,加强以云计算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确保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依托西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海大学科技园、惠普云计算创新服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打造城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实施科技型及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推进农牧业“1020”工程。大力培育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平台。新培育认定2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700件。加快建设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在北京建立西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我市落户。建立部市合作机制,为开展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提供参照。深入实施人才品牌、引才引智、孵化培养等10项人才重点工程,培养引进一批紧缺人才。积极推进光伏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现科技成果和市场有效对接。

(四)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布局和定位,进一步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引领作用,实施城市空间重构战略,为打造“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做好基础工作。坚持内部优化与外部拓展并举,充分发挥西宁区域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和聚集效应,大力推进“双增双减”,加强老城优化调整和海湖新区功能提升,加快城市副中心多巴新城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南川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围绕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建成带动镇村、覆盖县域、辐射周边的特色县城。探索建立市县两级城镇化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四个城区、三县县城和重点镇。全域建设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农村道路、电网、通信、饮水等综合工程,加大湟源大华、湟中拦隆口、大通城关3个“美丽城镇”和74个“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实施“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六大专项行动、城市“外环内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凤凰山路、西塔高速等重点项目,加速形成“四横十五纵一环”主干路网体系。加快城北等3个客运枢纽站场及15处公交场站建设,新(改)建公交港湾60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6条、公交车辆298台。启动实施“停车场三年攻坚计划”,改造建设311个公共停车场并统一管理。全面完成泉湾路等4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有效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积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加快雨污管网分流改造与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快对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和布局优化,提高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运营水平。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城镇供气设施和管网建设。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开展“美丽夏都清洁西宁”行动,加强重点区域环卫管理和治理,推进公厕整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等工作,加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等环卫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一城为总、多城联创”活动,打造市民行为文明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全面启动“智慧西宁”建设,重点打造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社会服务云三大平台,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丽新西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举措,持续发力,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取得新进展。

优化城市生态格局。积极构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生态屏障格局,启动以湟中西堡镇为中心的“城市绿芯森林公园”建设,抓好“三北”防护林和南北山三期绿化,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0.7万亩。全力开展“美化家园”全民绿化行动,加快实施城区廊道绿化和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西川生态城、滨水休闲廊、防护林网等项目建设,建设长青园、人民公园等增绿亲水工程,再建成150公里城市绿道。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办中国(西宁)园林博览会,抓好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建设,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上取得新成效。

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抓好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宝库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西纳川水库、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以上。推进第七水源、多巴水源、大通县城水源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全覆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饮用水达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做好环保部创模验收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促做好重点园区企业污染治理,强力推进桥电烟气脱硫、祁连山水泥粉尘治理等15个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从严控制渣土作业、道路扬尘裸露地等扬尘污染,完成5000辆黄标车淘汰和119蒸吨煤锅炉改造任务。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快中星化工厂场地铬污染土处置进度。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加快三县及甘河东区、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启动第六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启动建制镇污水处理项目。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实施好甘河和东川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在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行业进行专项对标活动,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减排技术改造,加快实施70个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以上,万元GDP能耗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推动改革政策落地,有效提升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和完善行政审批流程,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健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机制和行政审批服务局运行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大城管”协调联动机制,综合设置管理执法机构,推行综合执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全面完成综合医改试点重点任务,深化基层综合改革和基层达标建设。抓好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生态领域改革,完善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半年全面完成县区机构改革任务和公车制度改革工作。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进出口总额增长15%。与尼泊尔、土耳其等相关国家开展定期交流,共同落实各项经贸合作协议。加强友好城市缔结与务实交流工作,跟踪落实好与青岛市、上海浦东新区等友好城市(区)合作项目。努力办好“夏都国际论坛”,借助“环湖赛”、“清凉西宁国际徒步节”等赛事的举办,积极打造高原体育赛会基地。充分利用好青洽会、藏毯展、清食展和城洽会及绿色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培育,积极向发达地区、重点企业和投资公司推介项目,加大在资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争取引进一批优质市场主体和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20亿元以上。

(七)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推进民生福祉提升。牢牢树立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精心组织好各项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全面实施“八个一批”扶贫攻坚专项行动方案,确保年内完成1000户、4000人搬迁安置。组织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雨露计划”、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重点项目,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按照“三年扶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脱贫目标,落实33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投入。深入推进定点扶贫、辽青东西扶贫协作、省市县三级定点扶贫、村企共建“四个层面”组合式社会帮扶。积极推广“互联网+”扶贫新模式。确保8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2.6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力促进创业就业。积极扩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时兑现创业补贴、创新奖励、社保托底等政策。加快实施西宁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基地)、城北区创业咖啡一条街、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等项目,筹建西宁市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全面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建立完善就业效果和培训成果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残疾人、低保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继续推进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的落实,高校毕业生(总体)登记就业率不低于87%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普及15年教育,实施城乡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全面启动三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程,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改薄、“增量扩优”和“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全面完成103个农村“走教点”改造,启动2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两下沉、双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城区二级医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等项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启动湟中民族风情园、城西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155万张社会保障卡发行发放任务。探索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救助资源与救助对象“无缝对接”。积极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施久美藏药医养结合院等项目,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融合共享。完善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托底措施,新建一批乡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专业老年养护设施和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城乡保障房建设,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5.04万套(户),其中实施棚户区改造4.94万套(户),落实融资贷款100亿元。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65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500户。

全力以赴稳控物价。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体的补贴力度,继续实施政府直补限价和批零差率控制,推进“阳光物价网”和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稳价惠民的有利导向。加快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二期和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发挥国有农产品控股流通公司引导作用,建成150个社区平价便民服务中心,国有企业蔬菜供给能力达到40%。抓好蔬菜调运储备和市场调控主体建设,确保重要商品和物资有效供给,增强物价调控主动权。加强民生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价格行为。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扎实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和“双拥”工作。立体式强化公共安全,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16年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下,以改革精神、法治理念和创新举措,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务实苦干,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