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务年度报告
西宁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西宁市发改委:http://www.pssalt.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3/3/6 0:00:00    

                  葛永法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西宁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 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财政收支目标任务,积极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的超额完成和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527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2.6%,比上年增长2 1.8%,增加收入43921万元。其中,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741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2% ,比上年增长26.1%,增加收入26334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786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3.3%,比上年增长17.5%,增加收入17587万元。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数达到269435万元。执行结果,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63421万元,为预算的97.8%,增支 4 9128万元,增长22.9%。支出分类是:公共类支出166297万元,增长17.7%(其中教育支出 5 0566万元,增长18.4%);社会保障类支出19953万元,增长23.3%;经济建设类支出55347 万元,增长31.4%;政策性补贴等其他支出21824万元,增长48.1%。

  一般预算执行结果,全市总财力达到270808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86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39664万元,调入资金54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2744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263421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结余7387万元,减去按规定需要结转到下年继续使用的支出指标8370万元,全市财政净结余为赤字983万元。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243万元,为预算的64.5%,下降37.9%;全市基金预算支出完成7301万元,为预算的45 .9%,下降38.3%;执行结果,全市基金滚存结余9086万元。

  市本级总财力为11549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79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增收867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7358万元,下级上解收入5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0842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9628万元,为预算的97.4%,增长22.1%。其中:公共类支出54858万元,增长19.4%(其中教育支出15345万元,增长28.9%);社会保障类支出12500万元,增长7.4%;经济建设类支出29902万元,增长24.1%;政策性补贴等其他支出12368万元,增长53.2%。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结余5868万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指标3926万元,市本级财政净结余为1942万元。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206万元,为预算的51.6%,下降39.8%(其中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完成2089万元,下降69.4%);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957万元,为预算的34.3%,下降54.6%。执行结果,市本级滚存结余2711万元。

 为了圆满完成2005年的各项预算任务,财政工作以增收节支为主题,加强收支管理,积极推进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收入,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一是加强税收征管。积极协调落实收入目标任务,支持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挖掘增收潜力,堵
塞漏洞,全市财政收入在上年较高增幅基础上继续保证增长。二是完善征管机制,确保财政增收。实施了契税由委托代征改为财政直征,全年增收1523万元,增长46%;积极支持税务部门推行餐饮、旅店行业发票刮奖,提高了以票控税的质量,餐饮、旅店行业税收分别增长 22.7%和14.2%;认真落实资源税税率调整政策,资源税比上年增长127.8%。三是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拓宽增收渠道。扩大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完整性,增加收入700万元。同时,研究制定了《西宁市市直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与补助经费挂钩考核办法》,激励各部门加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 2005年共争取专项资金57412万元,同比增长20.4%。

  (二)抓支出,重点保障力度加大各级财政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共投入26141 万元加大了对支农扶贫的支持力度,比上年增加4953万元,增长23.4%。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支持人畜饮水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支持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等林业重点建设;继续增加投入用于农民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落实免征农业税22 83万元,兑现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704万元。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支持教科文事业发展。全年共投入56154万元支持教科文事业发展,比上年增加8735万元,增长184%。重点支持新建6所学校,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市级薄弱学校改造,支持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和校园网建设;落实贫困大学生救助和贫困学生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
 构筑公共卫生体系,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全年共投入15174万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比上年增加2687 万元,增长21.5%。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及传染性疾病防治和监测,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支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设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及贫困救助体系;支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共投入19953万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比上年增加3771万元,增长23.3%。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下岗职工出中心经济补偿金的按时发放,落实好再就业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低保工作动态管理;实施城市低保家庭冬季取暖补助、特困低保家庭住房补助;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生活、医疗补贴标准和离岗社区居委会成员生活补助标准;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资金。
  积极筹措资金,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偿债资金正常运行。全年共投入27770万元保障重点建设支出和政府债务偿还,比上年增加5053万元,增长22.2%。确保了南川东路、享堂路、宁湖建设及绿化、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南山公园浦宁友好园等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了郁金香节、“青洽会”等省和市重大活动的顺利开展。努力筹集资金保障政府偿债资金的正常运行。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年共投入12154万元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比上年增加7288万元,增长1.5倍。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保证了区(县)的基本支出需要,缩小了区(县)政府间的公共支出差距;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区(县)财政发展壮大,制定了《西宁市激励区(县)财政发展奖补办法》,调动区(县)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壮大财力的积极性。
(三)抓改革,努力开拓创新
  各级财政部门围绕重规范、重实效,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着力解决财政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是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规范理顺财政内部管理职能,调整了公用经费定员定额标准,强化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二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库管理逐步向完善制度、提高服务、提高支付效率、加强资金安全运行、完善资金拨付渠道方向转变。三是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加强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完善专家库建设四项政府采购基础工作。全年政府采购总额达到8778万元,比上年增长44.4%,节约资金836万元,节约率为8.7%。四是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制定了《西宁市2005年绩效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选择5个涉农项目的财政资金4088万元进行了使用直接效果及社会效益量化评价,规范了财政资金使用行为。

  (四)抓监管,着力提升理财水平
  各级财政部门在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的同时,不断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确保了财政的平稳、健康、有序运行。一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对支农、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再就业等18个重点项目2194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提出整改建议,起到了以查促管的目的。二是对18623 万元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规范了资金使用渠道。三是开展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监督检查,规范财政在预算安排、资金分配和依法理财等方面的管理行为,完善财政资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稽核制约的监督机制。四是完善财政性投资项目预(结)、决算审核制度。全年共完成各级财政部门委托的53项工程预决算审核任务,核减资金483万元,核减率为6.2%。
 2005年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综合竞争能力较弱,缺乏稳固的支柱财源,财政收支总量小、基数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二是人均财力和人均支出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作为省会城市,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很少,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财力保障不够。三是市级财政新增财力增长缓慢,财政调控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财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四是部分区(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较低,财政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依法理财和财政监管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
  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议、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的精神,2006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总揽财政工作全局,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主线,努力做大财政“蛋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强化财政监管,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2006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2006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35539万元,增长15%。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增值税23 09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20.1%,增加3865万元。
  地方工商税收(含所得税)88099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7.5%,增加13105万元。
  地方其他各项收入2435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3%,增加709万元。

  根据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全市年初总财力为222405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5539万元,中央补助收入7947 9万元,上年结余结转7387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22405 万元。其中:年初财力安排支出215018万元,增长20.2%;上年结余结转安排支出7387万元。用年初财力安排的主要支出项目情况是:公共类支出149618万元,比上年初增长17%;经济建设类支出20030万元,比上年初增长43.3%;社会保障类支出8165万元,比上年初增长18%;其他类支出37205万元,比上年初增长23.5%。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3815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5%,增加7019万元。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是:
  增值税1113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21.5%。
  地方工商税收(含所得税)27775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8.5%。
  地方其他各项收入149 1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5%。市本级年初总财力为94970万元。其中:年初财力89102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3815万元,中央补助收入35287万元),上年结余结转5868万元。
  用年初财力安排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89102万元,比上年初增加16961万元,增长235%,主要支出项目情况是:
  公共支出类5 4393万元,比上年初增长19.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3.6%;农(林、牧、水)业事业发展支出增长100.6%;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8.6%;文体广播事业费增长14.9%。
  经济建设类支出11145万元,比上年初增长36.5%。其中:科技三项费用增长11.1%。
  社会保障支出类3078万元,比上年初增长46.1%。
  其他类支出20486万元,比上年初增长24.7%。其中:债务利息支出5000万元;总预备费1000万元。根据全市财政预算草案,预计区(县)级年初财力125916万元,比上年初增加19118万元,增长17.9%;安排支出125916万元,比上年初增长17.9%。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安排907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0%,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8156万元,比上年初预算下降26.6%。其中: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513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下降1.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7841万元,比上年初预算下降31.3%。

  2006年在全市财政收入安排上,主要考虑:在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我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企业经济效益和税收征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增值税转型试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就业、再就业和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等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基于以上因素,今年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5%。这也是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结合西宁实情提出来的,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必保要求。2006年全市财政支出的安排继续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在确保工资、社保资金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重点放在保证党委政府施政需要、加大科教文卫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持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扶持农业产业化、支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等方面。
 
 按照上述要求,市级支出安排具体情况如下:

  (1)支持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确保职工工资发放,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津贴补贴制度,支持推进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改革,切实做好财力保障。

(2)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安排支农专项资金2200万元,比上年增加投入1300万元,增长144.4%。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及设施农业及畜棚建设、水利设施和渠道维修、农业产业化贴息及重点龙头企业补助、农林牧病虫防治等方面。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安排专项资金2440万元,比上年增加1010万元,增长70.6%。着重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温饱问题中的城乡低保、灾民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取暖救助、法律援助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实际问题。

(4)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安排资金13582万元,比上
年增加2592万元,增长23.6%。其中:教育专项投入1055万元,重点支持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培训等方面工作。

(5)增加企业技改贴息和科技投入。安排资金1900万元,比上年增加612万元,增长47.5%。其中:企业技改贴息资金150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400万元。

(6)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安排资金5003万元,比上年增加743万元,增长17.4%。其中卫生专项投入3297万元,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职工医改及公费医疗、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工作。

三、2006年财政主要工作围绕既定目标,坚定信心,强化措施,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作风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

  (一)抓发展、促增收,确保财力持续稳定增长培植财源、壮大财力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树立在加快发展中促进财力增长,在改革中加强财源建设的思想,多思培植财源之道,多谋生财聚财之策。一是认真落实好支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集中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支持大招商、招大商,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技改、技术创新、财政贴息、财政政策调控等手段,把经济规模做大,把产业做强,把财政盘子做大。二是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对财政收入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强化各区(县)和市级征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支持税务部门不断完善征管措施,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确保税收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保持非税收入的持续合理增长;加大国有资产的经营力度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土地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财政发展后劲的根本措施来抓。选择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创税能力高,对全市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省和国家的支持,促进财源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二)调结构、保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坚持“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支出原则,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一是优先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财政资金保证。二是强化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的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重点增加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防治、疾病控制预防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健康安全的投入,不断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抓好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三是继续安排好社会稳定资金。进一步落实好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关心困难群体的生活,抓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失业人员救济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工作,安排好涉及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四是支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认真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津贴补贴发放制度,落实好改善职工福利的相关政策,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五是积极筹集建设和发展资金。在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的前提下,围绕城市建设、城市绿化亮化、重点工程和政府偿债等支出,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力保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要。

  (三)控支出、严管理,提倡勤俭节约
  坚持依法治财、依法理财,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思想观念。一是预算安排有保有压,该保的一定要保,该控的一定要控,该压的一定要压,特别是财政困难的区(县)更要严格支出安排和管理,降低各种行政运行成本;二是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严格控制出国费、会议费、差旅费、接待费以及车辆经费;三是树立“勤俭节约过日子”的思想,切实防止大手大脚花钱,严禁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财政资金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四)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开拓创新是工作前进的动力,要把开拓创新的意识融汇到财政工作全过程。一是创新财政理财理念。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站在经济和发展的高度筹划财政事业,善于整合,巧于运筹,以小钱引大钱,把死钱变活钱、用少钱办大事,做到财尽其效、财尽其用。二是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区(县)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建立增收节支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区(县)、乡镇共同发展。三是完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建立预算项目库,完善预算定额,使预算编制合规、合法、合情、合理;进一步扩大“乡财县管”的改革试点,逐步将乡镇预算纳入县级财政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强化管理上下功夫;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实行管理与采购相分离,扩大采购范围,完善运行规程。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建立有利于区(县)财政增收节支的激励型财政机制,鼓励区(县)充分运用好市上制定的奖补政策,充分调动区(县)组织收入、快快发展的积极性。

(五)抓监管、重查处,提高理财能力
  管理出效益,管理增财力。立足收入抓监管。开展对“再就业优惠证”、“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调研、清理,继续抓好财政收入入库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防止税收流失,确保税收足额入库。立足支出抓监管。加强对转移支付、社保资金、国债资金、建设资金、支农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挤占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抓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重点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检查,进一步扩大财务检查范围,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各类腐败行为的发生;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使财政性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不断提高投资评审的质量和效率。立足改革抓监管。不断提高财政改革的执行力,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财政改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避免各类不执行财政改革政策和财政监管行为的发生;落实好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制度,扩大绩效监督面,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预算法》,主动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财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提高财政的民主决策水平;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对财政收支的监督,认真落实审计整改,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六)抓建设、促管理,切实履行为民理财职责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的财政管理理念,强化为民理财意识。持之以恒抓好自身建设,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财政干部队伍。坚持一手抓财政收支管理,一手抓人员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素质。积极倡导深入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理财,增强财政服务机关、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把财政机关建设成为体现公仆形象的窗口。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勤政和廉政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服务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肩负着重要任务,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人代会作出的决议,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财政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阳光”理财,努力提高理财水平,为建立透明、廉洁和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